王昌齡是盛唐著名詩人,後世尊稱其為七絕聖手。他善于在短小的篇幅裡,容納廣博的内容,而且煉字精準,意境感人。比如他的名作《芙蓉樓送辛漸》、以及《出塞》等,既展現了一種高遠壯闊的境界,又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情感。
王昌齡的作品措辭含蓄,經常采用比興、寄托手法,一些場景看似輕描淡寫,但細加品味,卻充滿了博大情懷和深遠内涵。下面介紹王昌齡的兩首送别詩,境界闊大,情真意切,令人咀嚼不盡。
送魏二
醉别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船涼。
憶君遙在潇湘上,愁聽清猿夢裡長。
王昌齡28歲進士及第,之前曾在邊塞生活過一段時間,為他的詩歌創作積累了很多素材,也讓自己的人生得到了升華。入仕初期比較順利,後來他因事被貶到湖南成為龍标蔚,心情也比較沮喪,這首詩就是創作于這一時期。
首句“醉别江樓橘柚香”,既交代時間、地點,也是叙事,表達了客中送客的環境與心情。橘柚飄香的季節,自己被貶遠方,又和友人分别,情緒非常消沉。詩人與朋友在江樓對飲,盡醉而歡,本想留對方多住幾天,可是馬上又必須分别,心中倍感惆怅和惋惜。
眼看船家正在催促,他們隻好一起離開江樓,詩人依依不舍地送魏二上船。“江風引雨入船涼”,雨入船中,涼意陣陣。一個“引”字,顯得非常生動,将貶谪中的失意、分離時的惜别情感,與潇潇風雨、秋寒襲人這種黯淡的景色相配合。
上兩句寫送别,由江樓餞别而登船送人,層次分明,而詩人卻并未提及惜别之意,隻是從環境描寫中作了一些暗示,卻将其留在後兩句中描寫。“憶君遙在潇湘上,愁聽清猿夢裡長”,這兩句又不說自己為離别而惋惜,隻寫分别之後,所遇到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
他想到魏二離開後,在遙遠的潇湘之上,愁聽猿猴清幽的啼聲,就連夢中也無法屏斥。作者用虛拟情景,展示出對方行旅中的孤寂、以及在這種孤寂環境中的愁苦心情,同時也委婉地表達出自己對朋友的同情和惜别。
盧溪别人
武陵溪口駐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道荊門上三峽,莫将孤月對猿愁。
這首詩也是同一時期作品,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些地名關系。盧溪即今泸溪縣,所謂武陵溪口,即沅水經武陵入洞庭湖的浦口。荊門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的西北。這位朋友從盧溪出發,沿沅水坐船向東北方向出發,達到武陵之後,再轉而北向,經荊門山進入三峽。
詩中的四句話都屬想象之詞,首句就顯得很突兀,“武陵溪口駐扁舟”,因為分别之地在盧溪,而作者卻從中途站武陵溪口寫起。其實作者采用這樣寫,是為了讓詩意更加凝練,同時也為後文蓄勢。
次句叙事,“溪水随君向北流”,詩人不說朋友向北走,而采用拟人手法,溪水跟随朋友,其實也是抒情。溪水能随君,而自己卻不能,則惆怅之意自見。
後兩句更進一步想象由荊門進入三峽之景,“行道荊門上三峽,莫将孤月對猿愁。”峽中多猿,啼聲哀怨,古歌謠說巫峽中猿啼三聲淚沾裳,所以作者預先勸慰友人,不要在月光下聽到猿聲而引起愁心。
月本一個,無所謂孤,所謂孤月,實是人之所感而已。還在盧溪,已先想到朋友進入三峽之景之情,則關切之意自見。
王昌齡的這兩首詩題材類似,都采用虛拟的手法抒寫心情,也是詩人所常用的藝術手段之一。作者借助想象,擴大意境,從而深化了主題。
客中送客添惆怅,江風秋雨夢裡長,詩人背井離鄉,其内心的愁怨難以排遣。但正因為詩人有這番情感體驗,他才更加理解遠行客的内心感受。諸如“入船涼、夢裡長”,以及“溪水随君、對猿愁”等詞語,都非常準确地把握了這種遊子漂泊的孤寂心理,所以才顯得如此感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