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張什麼?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張什麼?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注釋
内容主旨
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論證了決定戰争勝負的根本條件是人心的向背,而決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條件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從而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寫作特點
運用排比的手法,增強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
譯文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條件,有利于作戰的地理條件,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第一層:開宗明義,提出中心論點。方圓三裡的内城,方圓七裡的外城,包圍着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起來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條件。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供應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作戰的地理條件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第二層:從攻、守兩方面具體論證論點,進一步證明人和的重要性。所以說:是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内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内外親戚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實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第三層:深入論證“得道者”“戰必勝”的觀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的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本文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是: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