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三國演義》有七分真實三分虛構的話,那麼《封神演義》有一分實九分虛構就很不錯了,其實這很好理解,《封神演義》不能算是曆史小說,隻能算是神話小說,而這些小說家為了能夠讓故事豐滿,隻能構思大量的虛拟人物和情節,如果真的從曆史的角度考察,大概也是有幾個名字是真的,譬如周文王、周武王、姜太公、南宮括等,要說《封神演義》是曆史的真實描寫,那就有點過了,主要原因就是商朝滅亡,而商朝又沒留下多少文字記載,這就讓作為勝利者的周想怎麼寫都可以。曆史上真正的帝辛(也就是商纣王)并非昏君,不是大家在小說裡面認識的那樣,他作為華夏最後的人皇,隻是過度的戰争造成國力空虛,讓周有機可乘,奪走了天下!
為什麼說帝辛是華夏最後的人皇呢?其實也比較好理解,黃帝後人是不把天帝放在眼裡的,大家人人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纣王之後,人間所有的帝王都變成了“天帝之子”,每年祈求天帝讓人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所以說纣王之後再沒有“人皇”了。大家看過《武庚紀》吧,也是基于此編寫制作的,古人崇尚天地人的觀念,而人皇氏最早就是伏羲,天地人是三位一體的世界,構建成了宇宙和天下。纣王所處的是商代,人們依然崇尚這樣的觀念,纣王作為人皇,是世間一切的主宰,和天皇地皇這些神祗的地位是一樣。人間帝王和聖人玉帝是同一個級别的,享有人間的氣運加身,所以上古的朝代才會超過五百年。但是周以後天子的地位變成“君權神授”的觀念,權力是上天賦予的,所以後人才說帝辛是華夏最後的人皇。
帝辛是上任商王的第三子,也是商朝第32代國君,剛剛繼位的他就想着要改變自己父親手中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大商的局面,他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增強國力,具體體現在鼓勵農桑,削弱貴族,解放奴隸(你沒看錯,就是在奴隸制社會解放奴隸)。這些舉措讓百姓安居樂業,帝辛也得到了百姓的愛戴,而大商的國力大增,所以才有今天三星堆發掘的大量精美青銅器,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撐是不可能将如此巨量的青銅器埋葬地下。但是這樣的舉措卻得罪了貴族和奴隸主,為之後大商的滅亡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畢竟惡獸在強權下會臣服,一旦無力再壓制就會反撲,而且是劇烈的反撲。
在我們的印象中,纣王是因為貪圖妲己的美色導緻國家滅亡,《史記》和荀子對帝辛的評價是這樣的: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群,百人之敵也。帝纣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試想一下,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沉迷美色而擅殺大臣導緻天下傾覆。其實這個蘇妲己不是什麼侯爵的女兒,而是帝辛在開疆拓土的時候順手推平的一個小部落首領的女兒。而這時候的帝辛已經60歲了,蘇妲己卻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之所以後人說蘇妲己是狐狸精,其實是因為蘇妲己所在的部落圖騰是狐狸而已。
眼看大商國力強橫,帝辛有了開疆拓土的決心,而且當時東夷部落已經發展起來且屢次犯境,因而帝辛決定徹底解決這個曆任商王都在打壓卻沒解決的麻煩。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講,商代處于青銅時代,使用的兵器基本都是青銅兵器。雖然商代的青銅冶煉鑄造高度發達,但由于青銅本身是一種質地相對柔軟、容易損耗的金屬,戰争效率不高,容易陷入頻繁的大規模持久戰,這必然導緻對社會經濟的巨大消耗。而且,商王伐東夷,屬于橫跨上千裡的長距離遠征,一次戰役加上往返行軍時間就長達二三百天。這樣的遠征,一次兩次或許可以,但在帝乙、帝辛在位時期頻繁出征,必然導緻兵力和财力的透支。
另一方面,大商朝還存在另一個緻命的危機,或許當時帝辛也沒有意識到,那就是全國性的酗酒,周康王曾經說:“唯殷邊侯甸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喪師。”這也證明了大商朝從上到下都存在酗酒的問題,我們知道酗酒誤事,但是這不是主要原因,我國古代都是自然的小農經濟,糧食安全對一個國家來說是緻命的,而大商朝因為國力強盛,百姓富足,所以大家都有餘糧釀酒,而商人逐利,久而久之大量的糧食變成了酒,這對大商的糧食存量是緻命的打擊,而帝辛讨伐東夷卻需要大量的軍糧儲備,隻能找百姓要,所以這就讓天下百姓開始憎恨帝辛,而這些奴隸主和貴族因為自身利益也乘機帶頭反叛。
最終在帝辛派兵讨伐東夷的時候,周趁着朝歌軍力空虛想一舉滅商,而帝辛在牧野之戰中這些奴隸大規模嘩變(奴隸的直接領導人是奴隸主),帝辛常年征戰大軍疲憊不堪且部分軍隊屯駐在外,所以才被周朝趁勢入侵。說到底還是他廢除奴隸制度,削弱權貴力量埋下的禍根,在這個緊要的關頭都反撲而來,無可奈何的帝辛隻能感歎:“這天下,給他又何妨!”最終和妲己一起自焚而死。
所以曆史遠比我們想的複雜,作為亡國之君,無論哪個朝代都是沒有話語權的,而曆史是勝利者書寫,要真正撥開這些迷霧見到曆史的真相也不是那麼容易,這有賴于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但不管怎麼樣,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是每個中國人應該驕傲和自豪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