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故事其實很搞笑,全部《聊齋》一共494篇故事,真的翻譯成現代白話文以後,很多故事都不是恐怖的鬼怪故事,而是超級搞笑的喜劇小品,不信請看我翻譯的白話文,以及讀過之後的感想,您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看隐士夢言分享《聊齋》,與衆位讀書愛好者共同了解玄幻驚悚故事的背後。
第一卷 第42篇《蛇癖》白話故事
我的同鄉王蒲令,他有一位家仆,名叫呂奉甯。好嘛,跟呂奉先就差一個字。這個呂奉甯,生性喜歡吃蛇,而且是生吃活蛇。
每當他抓到小蛇,就整隻的直接生吃,像吃大蔥一樣。遇到大一些的蛇,就先切成一段一段的,再慢慢吃。蛇骨頭嚼在嘴裡,铮铮有聲;蛇血浸滿兩腮。
這個人的嗅覺還特别靈敏,有一次,隔着牆,他就聞到了有蛇味,趕緊繞出牆外,果然抓到一條。當時手頭沒有佩刀,他就先一口咬掉了蛇頭,再吞吃蛇身,看到他的時候,蛇尾巴還正在他嘴邊蠕動呢。
讀者讀後感分享:
《聊齋志異》卷一,一共42篇故事,到這一篇《蛇癖》,全部講完。單說《蛇癖》這一則故事,篇幅短小,也沒什麼故事情節。如果故事裡描述的情形,放到古代,确實會感覺很血腥、很野蠻。
不過現如今,我們都看過荒野求生的紀錄片,都知道世界上,有一些荒野求生的專家,像貝爾-格裡爾斯、約翰-斯塔福德一類的人,對于他們來說,在野外,徒手捕捉獵物,之後生吃,不光是蛇,還有什麼青蛙、老鼠、蠍子、蜈蚣、活魚、活鳥,都是他們日常菜單上的家常菜,我們現在其實也見怪不怪了。
而縱觀整個《聊齋志異》第一卷,作為讀者,我個人有一些真實感受想與讀者朋友們分享。
首先的一個感受就是,《聊齋》故事,如果不是靜下心來,深入的閱讀,會感覺不到其中的閱讀樂趣;而一旦真的看進去了,讀懂了,則是一件樂趣無窮的事。
《聊齋志異》與四大名著的白話文長篇小說不同,《聊齋志異》是文言文的短篇小說故事集,所講述的故事,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件,而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瑣事,但其中引申出來的寓意,情節曲折,意味深長。
例如《成仙》一篇的故事中,成生與周大哥互換容貌來點化周大哥的情節,如果不能設身處地的在腦子裡描繪出那副畫面,是體會不到成生這個做法的用意的。
初讀《聊齋》的時候,我與很多讀者一樣,對于自己以前聽說過的回目,對于已經有所初步了解的回目,還會有些興趣,對于一些以前沒有聽說過的,徹底不了解的故事,其實興趣并不大。
可是就在這些不了解的故事中,當自己認真用心讀懂了之後,帶給自己的那種閱讀後的那種茅塞頓開的感觸,才是最深,最真實的。
第5篇的《瞳人語》,是第一篇帶給我這種深刻感觸的故事,故事不長,卻明确的讓人感受到,做人,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包括自己的思想上,不能光是行為要保持品德操守,思想上,也要經常做自我淨化。
《王六郎》的故事,非常感人,心地善良的水鬼,最終也能成為神仙。
《嬌娜》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的代表作,其愛情情形的描述,恐怕是比《紅樓夢》中寶黛钗之間的情感,也莫過如此了。
《長清僧》《蛇人》《斫蟒》《狐嫁女》這些故事的知名度并不高,普及度并不突出,恐怕在很多讀者的概念中,根本沒有将這些故事與《聊齋志異》關聯到一起。
然而真正悉心閱讀之後,就會發現,這些故事中的每一篇,都能夠深入碰觸到人的靈魂的核心癢點,或者痛點。
卷一尾聲,《王成》《青鳳》《畫皮》《賈兒》,連續四篇篇幅較長,知名度也相對較高的故事,那就更是經典中的經典了,非但寓意深刻,故事情節也足夠的精彩曲折。
俗話常說,“老不看《三國》,少不讀《水浒》”,要我說,人到中年,不能看《聊齋》,因為實在太好看了,一旦看進去了,欲罷不能。看過之後的感覺,好像也就參透了整個人生了。年少的時候恐怕讀不懂,年老了的話,恐怕看懂了,也隻剩感歎了,就在中年時期讀《聊齋》,讀懂一次,會感覺自己又重活了40年一樣。
下一回,我們将開始分享《聊齋志異》的第二卷,第二卷一共有50篇故事,其中包括了《嬰甯》《聶小倩》等家喻戶曉的名篇故事,請關注@隐士夢言,我們下一回繼續講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