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帝國已經走向了窮途末路。當時國家的總人口已經在6000萬左右,人均耕地面積下降到了13畝。加上南北耕地分布不均衡,土地兼并嚴重等因素,導緻大量的農民無地可耕,成為流民或者淪為奴婢。一次次的農民起義正在為更大的規模的農民起義做鋪墊,這就是一個王朝即将滅亡的表現。而這時候,西漢的政壇出現了一位理想的改革者——王莽,他想通過複古色彩的措施将這個帝國從懸崖邊上挽救回來。由于他的出現被人們視為是有悖于正統的,而他的改革最終也失敗了,因此他成為了一個反面人物。
一,革漢立新:一場不切實際的鬧劇戰國時代,鄒衍提出了“五德終始說”被秦漢諸位皇帝采用。秦始皇用秦朝定為“水德”,而之後的漢朝按照其“土克火”的理論,也就成為了“土德”。漢武帝時代的董仲舒又将陰陽家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融入了儒學,宣傳天命學說。天人學說在于利于自然災害的“異象”來警示皇帝,以革除弊端。
五行學說
漢末,國家衰落,民生凋敝,災異之說十分興盛。漢元帝時期的京房就将當時的各種天災異象和社會弊端聯系起來,建議漢元帝改革,鏟除外戚等。漢成帝時期,齊人甘忠可宣稱“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于天”,宣傳漢家皇帝應該再次接受天命,結果被下獄處死。漢哀帝時,甘忠可弟子夏賀良又鼓吹“漢曆中衰,當更受命”,被漢哀帝所接受,宣布實行“再受命”。實際上,這些“再受命”不過是形勢上的做一點改變罷了,如改年号,改稱呼等。因此實際上對國家毫無用處。
王莽上台後,又利用其“五德終始說”繼續來進行了“受命”活動。王莽宣稱自己是黃帝之後,因而為“土德”,因此把漢朝改為“火德”。他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認為漢朝的“火”生“土”,為其新政權制造合法理論。同時,王莽還要求漢末帝孺子嬰進行“禅讓”,以此證明漢朝的的天命轉移給了王莽。為了全面配合其“改天換命”之說,王莽重用劉向、劉欣父子,使其建立一套系統的理論體系和為其服務的古史系統,将教育、祭祀、法律、音樂、漏刻、建築、曆法、度量衡等方面都統統做了改變。
王莽
為了顯示王莽政權的“新”,因此“革漢立新,廢劉興王”,進行大規模的改名運動。在官員名稱上,王莽依照儒家經典上的官名來重新确立新的官名,如,更名大司農為羲和,後改為納言,改大理為作士等。整個中央系統的官員幾乎都被改換。不僅如此,王莽還大規模改變地方地名,如将十三州的名稱按照《周禮》來重新定名,全國的郡縣名稱大部分被改,引起來很大的混亂。不僅如此,王莽不顧民族習慣,将匈奴改為“恭奴”、“降奴”,将“單于”改為“善于”、“服于”,改“高句麗”為“下句麗”等,引起來周邊民族的反對,導緻匈奴等脫離了控制。
王莽時期的官僚和俸祿
王莽的“革漢立新”的行為莫非也是一些形式主義作祟,不可否認曆朝曆代的開國帝王都會仿照這些措施,然而象王莽如此大費周章的,恐怕還未曾出現。王莽的這些行為并沒有為了其改制活動減少阻力,反而惹得民怨沸騰,公卿反對。這也說明,王莽的改革也太過于理想化,已經脫離于社會現實。
二,反複無常的經濟政策漢朝末期的諸多危機,使得王莽開始借鑒漢武帝進行“鹽鐵官營”,實行“均輸平淮”的工商業政策。在漢武帝時期,由于對外征戰不斷,财政收入嚴重不足,因此漢武帝實行了“與民争利”的經濟措施,在提高賦稅的同時,實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以國家力量來壟斷鹽、鐵、酒等行業的經營,并且控制物價,運輸等。這些政策為漢武帝提供了豐厚的财政來源,但是也造成了諸多問題,嚴重打擊了工商業發展。在“鹽鐵會議”後,這些政策就已經被廢除。
煮鹽
西漢末年,地方農民起義不斷,中央需要不斷派遣軍隊去鎮壓,因而中央财政收入也嚴重不足。王莽便開始重新建立了國營的工商業制度。公元10年,王莽實行“六筦”,也就是将酒、鹽、鐵、貨币、山川、賒貸六大産業納入國營範圍,禁止民間商人經營。同時,王莽在效仿“均輸平準”,實行了“五均”政策。在長安、邯鄲、洛陽、臨淄、宛、成都設立五均官等,以征收新稅,并且以買賣的方式來穩定市場物價。
古代冶鐵
王莽的另外一項經濟措施就是進行了國家放貸,也就是史書記載的“開賒貸”。其主要的内容是百姓辦理祭祀、喪葬或欲經營工商業,可以向國家借貸。祭祀借貸和喪事借貸屬于短期貸款,不收利息,分别要在10天内和三月内歸還。而工商貸款屬于長期貸款,每年需要交納不超過十分之一的利息。
王莽的工商業政策基本是漢武帝經濟政策的延續,但是由于王莽依靠富商大賈、豪強地主來推行這些政策,導緻這些人利用特權從中獲利,以公謀私,最終一場有利于普通百姓的經濟變革變成了魚肉百姓的弊政。在這個專制的社會中,許多上層頒布的措施都是好的,但是在一層一層推行的時候就變味了。王莽的出發點也是為國為民,可惜用人不當,執行不力,最終隻能慘淡收場。
王莽的工商業改革可以說還是毀譽參半,然而他的貨币改革也就成為了反反複複瞎折騰了。在漢武帝推行了五铢錢之後,漢朝以後基本都通行五铢錢。然而王莽上台後,卻喜歡上了貨币改革。早在公元7年,攝政的王莽就推行了刀币、大錢等流行了戰國時代的貨币,以至于市場上的貨币不統一,質量不齊。王莽稱帝後,又下令廢除了五铢錢、刀币、大錢等貨币,推行新的小錢。公元10年,王莽又推行了五種貨币,分别是錢、銀、龜、貝、銅,細分有28種。王莽貨币改制遭到了民間的反對,人們繼續使用五铢錢交易。不久,王莽的貨币改制失敗,宣布廢除了二十八種貨币。然而到了公元14年,王莽又發布了布、貨泉兩種貨币,這場鬧劇又在持續。
王莽發行的貨币
王莽的大規模發型貨币一方面是複古思想的作祟,另外一方面是為了剝削人民的财富。在貨币大量發行後,導緻民間物價飛漲,人們手中擁有的财富很快流失。這些财富實際上都被發行貨币的王莽掠奪而走了。王莽的貨币改制是一次經濟大倒退,最終引發了市場的混亂,工商業經濟的崩潰。
三,“王田”和“私屬”:無法實施的土地政策西漢末年的社會根本矛盾是人口數量和土地的矛盾。加上商人、貴族、官僚不斷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掌握的土地十分有限。有的農民甚至沒有土地,成為了流民。早在漢武帝時代,董仲舒就說“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土地兼并嚴重,許多失去了土地的農民就被迫依附于豪強地主,成為了奴婢。這些奴婢沒有人生自由,可以買賣,實際上就是農奴。漢末的農奴數量十分龐大,已經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
古代農民
針對這些現象,漢末的蕭望之、貢禹等有識之士就提出必須解決土地迅速集中和奴婢大量增加的問題,但是遲遲沒有得到重視。哀帝時,師丹代王莽為大司馬輔政,他提出:“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巨萬,而貧弱愈困。”漢哀帝從其建議,命令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提推行了限田和限制奴婢的措施,規定擁有的田産最高不得超過三十頃,奴婢最多不得超過200人。當然大多數的官僚占有的土地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因而政令無法實行,成為了一紙空文。
漢代地主莊園上的耕種情景
王莽上台後,針對土地和奴婢問題,推行了“王田”和“私屬”兩項措施。“王田”就是推行了土地國有制度,否決了地主官僚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并不能買賣。然後按照《孟子》描繪的井田制模型來推廣理想中的井田制,重新分配土地。“私屬”就是規定奴婢不能買賣,給與奴婢也家人的身份。
弋射收獲畫像
不可否認,王莽的土地改革也帶有明顯的複古色彩,但是在當時土地兼并十分嚴重的條件下,推行“王田”是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的。而将奴婢提升為“私屬”,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也是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的。然而王莽的這兩大措施卻嚴重損害了貴族、地主、官僚和大商人,改政策一推行就遭到了全國各大勢力的反對,因而也無法執行。公元12年,由于全國上層人士的反對,王莽被批取消了這兩大政策。
西漢貴族生活
從王莽土地改革的失敗可以看出,國家已經走入了死胡同:國家上層集團和國家利益已經完全背馳,想要國家重回正軌必須消滅這些固化的上層勢力。然而憑借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消除這些勢力的,因為最高統治者所依賴的統治階級就是這些上層階級。因此,這也說明王莽注定會失敗了,而社會需要一場山崩地裂的農民起義來重新組牌,建立一個新王朝,如此才能重新進行土地劃分,穩定社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