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許久沒放過風筝了,上一次是什麼時候,也記不清了。
倒是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男女主人公因風筝結緣的橋段,或者剪斷風筝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的情節……
	
據說風筝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兩千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筝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了風筝材質。
直至東漢年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筝,故稱為“紙鸢”。
在宋代,放紙鸢已成為一項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并一直延續至今。宋代《武林舊事》記載: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鸢,“日暮方歸”。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也有放風筝的生動景象。
到了晚唐,風筝上已有用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筝”的名字。
	
今天我們就來品讀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小詩 ,一起體悟濃郁春色裡的醉心感受。
《村 居》
清·高鼎
草長莺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鸢。
這首描繪春天風光的小詩,是詩人閑居農村時的即景之作。
詩中出現的僅是明麗春天裡典型的風物,讀來卻使人看到一個生機蓬勃的春的世界,可觀,可享……
點滴賞析
前兩句,詩人選取春天裡最富特征的自然景物物進行描繪,點染出春日農村一派美不勝收的明麗春光。
後兩句,由景及人,詩人饒有情緻地描述了一群兒童放風筝的生動場面。筆調輕快活潑,寫出了兒童的自由與快樂。
全詩由景及人,前後情景互相映襯,動靜彼此補充,始終洋溢着歡快的情緒,情景完美融合。
名句賞讀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這兩句風景刻畫,落筆明朗,詞句洗煉。 看似随手拈來,不費氣力,實際上卻很凝練概括。
詩人巧妙化用前人詩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既不失原句風緻神韻,又切合眼前風光。
一個“醉”字,既摹寫出柳枝的濃密纖柔,也寫出了詩人對這濃郁春色的醉心感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