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西斯龍王鲸
伊西斯龍王鲸(學名:Basilosaurus isis)是龍王鲸屬一種。首次被發現時,曾被誤認是某種大型爬行動物,其屬名Basilosaurus 意思是“蜥蜴王”。
龍王鲸的頭骨化石顯示它們有良好的聽力,能像現今的鲸豚一樣用喉部發出的低鳴互相連系。雌性龍王鲸約15米長,雄性可達18米長,在當時是全球最大的掠食動物,其獵食對象包括各種大小的鲨魚及體性較小的硬齒鲸。最早的時候它的化石是在路易斯安那州發現的,伊西斯龍王鲸體型特别細長,因為它的脊椎骨構造是裡面裝滿體液的中空結構,同時伊西斯龍王鲸身體不同部位的脊椎骨造成它隻能在海洋表面淺層遊動。
2、巨齒鲨
巨齒鲨(Megalodon),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大牙齒”。這種鲨魚平均14米長、40噸重。已發現的巨齒鲨的部分椎骨化石與大白鲨相比大很多,推測它可能超過20米。重達70噸,但至今沒有發現完整的脊椎骨骼化石證明其推測。
巨齒鲨也許是地球曆史上已發現的咬合力最強的生物之一,最大咬合力推測為20噸,其口腔撕咬力量超過了霸王龍,可以很輕松咬碎鲸魚的肋骨。生活在150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到26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是其生存年代的海洋頂級掠食者。它們被很多古生物學家譽為地球史上最強悍的生物。
因為鲨魚是軟骨魚類,一般骨骼部位很難留下化石,所以截止2013年隻找到它的一些象手掌一樣大的三角形牙齒化石和幾塊脊椎的化石。成年巨齒鲨牙齒一般10-16厘米長,最長超過18厘米,是大白鲨牙齒的好幾倍。雖然還沒有找到其完整上下颌骨化石,但科學家根據其牙齒的大小同比例放大推算出此種鲨魚大約有19米左右,體重大約有70噸,張開大口的嘴直徑可達2.8米。
巨齒鲨可以獵食海中的任何生物,但最喜歡捕食鲸類 。其他海洋哺乳動物也是它的盤中餐。成年巨齒鲨在開闊的大洋中獵食,幼年的則生活在離岸較近的海域中。 巨齒鲨在當時無天敵,隻有與巨齒鲨同為頂級掠食者的梅爾維爾鲸相匹敵。
3、霸王龍
霸王龍即雷克斯龍(Tyrannosaurus Rex),生存于白垩紀末期的馬斯特裡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垩紀最末期,是白垩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态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霸王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殘暴的蜥蜴王」,種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超科的第一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于其他屬。 一支古生物學家團隊确認,于1991年在加拿大西部發現的暴龍化石,是全球迄今發現的最大暴龍(Tyrannosaurus)。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團隊表示,這隻取名為“斯科蒂”(Scotty)的暴龍身長13米,體重很可能在8800公斤以上,超越過去所發現的所有肉食性恐龍。
霸王龍位于白垩紀晚期的食物鍊頂端,當時北美洲的各種恐龍基本上都可以成為它的捕獵對象,有時它們也會攻擊像阿拉莫龍這樣的長頸食草恐龍。腫頭龍由于體型較小一般不在霸王龍的食譜裡。甲龍很少被霸王龍捕食。當時分布在北美的其他一些肉食恐龍例如矮暴龍等可能與霸王龍産生一些競争,但卻遠不是霸王龍的對手。
4、梅爾維爾鲸
梅爾維爾鲸生活在距今1300萬年前。以《白鲸記》的作者、美國著名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名字命名。利維坦鲸是一種大型肉食性鲸魚,與迄今已知體型最大的肉食性魚類——巨齒鲨(Carcharodon megalodon)生活在同一時期,據估測體長約為60英尺(約合18米),其體型比現代雌性的抹香鲸還要大。
相比之下,現代抹香鲸主要以烏賊為食,而麥爾維爾鲸巨大的牙齒(有些長度達到36厘米,最長達40cm)表明,這種龐然大物曾捕食更為強悍的獵物,甚至是體型比自身更為巨大的須鲸類。
5、泰坦巨蟒
泰坦巨蟒·塞雷洪西斯(Titanoboacerrejonensis),屬于一種遠古的蟒類,屬名的意思是“泰坦的蟒蛇”,種名塞雷洪,是為了紀念發現地塞雷洪。泰坦蟒的化石最早在南美洲哥倫比亞東北部的瓜希拉半島,大約6000-5800萬年前的塞雷洪組(Cerrejon Formation)地層被發現。
泰坦蟒屬于蟒(Boidae),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蛇類,它們就像是将現代蟒蛇放大後的産物。據說這樣大的變溫動物,至少要在最低從30℃到34℃的氣溫下生存,所以确定在古新世的新熱帶界因為有大量二氧化碳而高溫的氣候模型的假設一緻。泰坦蟒平均體長可達到12米,體重超過1噸,這兩個數字已經足以說明它們的可怕之處。它們的食物有4.57米長,半噸重的鈍鼻鳄和3.05米的肺魚以及當代的一些大型烏龜。泰坦蟒早在近5800萬年前就已滅絕。
6、帝鳄
帝鳄(屬名Sarcosuchus)又稱為 肌鳄 、帝王鳄,意思為“肌肉鳄魚”,是一種已滅絕的 鳄類 。它們生存在于早 白垩紀的非洲,是曾經存活過的最大型鳄類動物之一。帝鳄身長8-13米,體重4-11噸,以各種史前魚類為主要食物。
帝鳄生活在約1.1億年前的白垩紀早期,是曾在地球上生活過的體形最大的鳄魚之一,其成年個體的體長可以達到13米,完全可以和那些獸腳類恐龍相媲美!不僅如此,帝鳄的嗅覺異常靈敏,即使在水中也能聞到獵物的氣味,再加上那長達1.8米、布滿利齒的巨口,就是一隻小型恐龍轉瞬間也會成為它的口中之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