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現在的農村還能耕田嗎

現在的農村還能耕田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16:27:58

現在的農村還能耕田嗎(今天我來當農民像)1

點擊圖片查看視頻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亮 通訊員 陳紫高

【田間課堂】

學習科目:機械化翻耕

拜師地點:甯鄉市回龍鋪鎮沿河村

師傅名片:李應台,男,58歲,甯鄉市回龍鋪鎮沿河村村民,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李應台全家7口人,共有14台(套)農機,承包水田逾1000畝,年收入40萬元。

現在的農村還能耕田嗎(今天我來當農民像)2

(4月21日,甯鄉市回龍鋪鎮沿河村,當地種糧大戶李應台指導記者駕駛旋耕機。 圖片均為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童迪 攝)

現場實錄:

場景一:5分鐘耕完兩畝地

“轟!轟!轟……”

4月21日下午,陽光奪目。甯鄉市回龍鋪鎮沿河村村民李應台駕駛“鐵牛”,正在承包地裡進行翻耕。

李應台皮膚黝黑,個頭不高,外表精幹。隻見他駕駛着機械,在田間來回穿梭,彎曲鋒利的旋耕刀不停旋轉,泥土翻卷落下,田塊翻耕一新。

“鐵牛”犁田就是快。這就是旋耕機?

李應台說,旋耕機是耕整機的一種,主要用于稻田的耕、耙。簡單點說,就是過去的牛換成了拖拉機,然後犁耙升級為旋耕刀及平整軸。

聽起來沒啥了不起,但用起來格外好使。旋耕刀切碎埋在泥裡的根茬,土地平整度更好,便于後期的機插、機抛等作業。

記者注意到,旋耕機大概以時速20公裡行駛。“轟!轟!轟!”不到5分鐘,兩畝水田就翻耕完畢。

“沒機械化前,要麼用牛,要麼用人,翻耕2畝水田,得幹大半天。”李應台說,機械化種田,讓人輕松了,也讓牛“失業”了,現在很難看到牛耕田了。

現在的農村還能耕田嗎(今天我來當農民像)3

(4月21日,甯鄉市回龍鋪鎮沿河村,當地種糧大戶李應台指導記者駕駛旋耕機。 )

場景二:20分鐘學會駕駛

看着李應台駕駛着旋耕機“輾轉騰挪”,記者早已手癢難耐。

“這台旋耕機是今年1月份買的,正宗的湖南造,生産,操作十分簡單。”李應台将記者拉到駕駛座,笑着說,“農機中,隻有駕駛聯合收割機、履帶式拖拉機等大型農機需要考取相關駕駛證。開這種中小型的耕整機,不需要相關證件。我都能學會,年輕人更沒問題。”

他邊介紹邊示範,先是扭動開關,然後開油門、挂離合,推動前進杆,旋耕機就能動起來。一個操作杆控制方向,上面有6個按鈕,分别用來控制後面的刀軸、平整軸等部件,整個過程要求雙手麻利靈活。

李應台一番言傳身教,記者已急不可耐地坐到駕駛位,迅速扭動了開關。

“轟!轟!轟!”的機鳴聲瞬間爆發了出來,記者按照步驟進行操作,旋耕機開始動起來、慢慢加速、穩穩前行。

駕駛着農機,耕耘在田野,記者心裡升騰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奇妙感覺。試了一圈後,輕推前進杆,又把速度調快一些,大膽在田裡行進起來。

對比小汽車,旋耕機的駕駛感受十分獨特。沒有方向盤,控制方向用連杆,精準度和平順度大打折扣,和小汽車沒法比。因此,每調整一次方向,機身都會震動一下。

點擊按鈕控制旋耕刀,要多次調試。調高了,旋耕刀翻耕土地不夠深;低了,如果地面比較硬,會出現卡頓的情況。

完全找到感覺後,記者将李應台“請”下了駕駛台,一個人駕駛旋耕機在田間自由“舞動”,直到把已經翻耕過的農田來了一次“深加工”,才靠邊熄火。

體驗完成後,記者掏出手機發現,從師傅講解介紹到自己獨立駕駛結束,費時僅20分鐘。

現在的農村還能耕田嗎(今天我來當農民像)4

(4月21日,甯鄉市回龍鋪鎮沿河村,當地種糧大戶李應台駕駛旋耕機翻耕農田。 )

場景三:田邊算賬一年掙40萬元

走下旋耕機,李應台笑呵呵地說:“怎麼樣?輕松吧!”

“的确不難!你看我能給你打工嗎?”

談笑間,李應台和記者聊起了他的種糧曆程。

2008年以前,他一直在外面務工。因為長期在外,家庭聚少離多,收入也不穩定,便決定回鄉種田。

他說:“一開始是傳統人工作業,種幾畝田都很辛苦。後來市裡、鎮裡開始推行機械化,自己已開始承包土地種糧,在2011年買了第一台耕整機。”

“升級”為機械化後,承包的水田越來越多,李應台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如今,種糧逾千畝,他購買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各種農機具達到了14台(套),購買機具的投入超過100萬元。

前幾年,農民購買機具,政府補貼30%左右。從今年起,不僅購機有補貼,機械化作業也有補貼了。李應台算賬,去年承包土地640畝,全部種雙季稻,早稻單産400公斤,晚稻單産475公斤,刨去成本純賺了40萬元。今年,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産,李應台承包的土地達到1100畝。

站在田埂上,李應台的“算盤”打得響:由于化肥漲價,今年農民種田成本更高。但政府補貼也增加了,種糧收入應該不會比去年少。

【學習體驗】

機械化種田,帶上我吧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亮

以前聊起農業機械化,小時候總是覺得神氣,後來才想到提升産量、節省人力等題中應有之義。但機械化具體體現在哪裡、那些“大家夥”好開嗎、花那麼多錢值嗎,還是沒有清晰的概念。

此次來到甯鄉縣回龍鋪鎮,實地操作了一把旋耕機,才真切感受到農業機械化的巨大價值,對國家,尤其是對農民。

原來,駕駛一台農機如此輕松,不管你是老人還是女性,都能很快學會;可以給農民帶來那麼大的助力,讓田間耕種不再特别辛勞。

尤其是聽到,依靠着機械化,李應台一家6口去年種了600多畝雙季稻,收入達到40萬元時,更是為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而萌發出巨大的驕傲和自豪。

過去,誰要是說很想當農民,記者肯定懷疑:“誰會幹那苦差事”。

現在,誰再和記者提起這個話題,記者一定要追問他:“去哪裡?合同怎麼簽?帶上我吧!”

來源:湖南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