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微信小紅點?來源:文彙報為什麼微信上的小紅點,總會吸引你點開,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什麼是微信小紅點?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來源:文彙報
為什麼微信上的小紅點,總會吸引你點開
專家指出,當算法和心理學、腦科學試圖占據人的注意力時,應加大對人工智能價值觀審視和對人工智能倫理研究
■本報記者 姜澎
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打開手機準備回消息或打電話,一看到微信圖标右上方的小紅點,于是忍不住先打開微信;看完微信,不知不覺又被另一個App牽引,直到關閉手機屏幕才發現自己早已忘了打開手機的初衷。
你以為這是健忘?非也!智能手機每一個App背後的算法,不僅有人工智能領域專家操刀,還有心理學以及腦科學家的“精心設計”,讓你不知不覺“深陷其中”。
超級人工智能和人類的博弈,是科幻作品中的永恒主題。而如今,這種博弈或許已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時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熱議一個話題:當算法與心理學、腦科學等對關乎人類本身認知的科學結合得越來越緊密時,算法是否會主宰我們的生活?人類是否會淪為算法的“奴仆”?
雖然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對此看法不一,但大家達成一點共識:學會與機器正确相處,對生活在智能時代的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一種生存技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的注意力,正在成為被“精心設計”的對象
日前,一部關于社交媒體成瘾的紀錄片《社交困境》引發不小關注。紀錄片中的主角,正是那些曾經在矽谷等知名互聯網公司的從業人員。他們坦言,當開始意識到随着算法的升級,尤其是當算法和心理學、腦科學相互融合,并逐漸占據人類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時,他們自己也覺得似乎無法逃脫算法的“控制”。
事實上,打開手機、點開某個App或劃動拇指,對很多人來說不僅是習慣,也已成為一種肌肉記憶,甚至是一種本能。而這背後,是不是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控呢?
“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機器帶來的成瘾行為越來越普遍。”上海交通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李衛東介紹,和藥物成瘾會給大腦細胞層面帶來不可逆變化有所不同,電子産品或社交軟件成瘾對大腦機制的影響方式,目前尚未非常明确。但可以确認的一點是,随着算法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這類“成瘾”的可能性更大、影響也更廣。
要知道,在互聯網時代來臨之前,人類的一切發明都是基于人類的主動使用,使某項新發明能為人類服務。但如今,技術正無時無刻不在想方設法吸引人的注意力,甚至希望能“操控”人的想法并從而獲利。《社交困境》中提到,“一切産品都以營利為目的,但是當這些産品都免費時,那麼你就是産品。”
對互聯網公司而言,人的注意力正在成為被“精心設計”的對象——用戶的增長、用戶使用的時間延長,甚至對用戶想法的操控,都能換來更多的利潤。用戶就是能夠“自主長大”的産品。
确實,很多人已經發現,信息推送不僅越來越精準,且很多推送是基于個人喜好,由算法算出來的。有時候,這些推送并不是以事實為依據,其中夾雜着偏激甚至錯誤的觀點,隻為迎合用戶。随着個人偏好在這些推送中被不斷加強,每一個人基于這些推送信息而“看”到的世界也由此顯得不同。
在算法“包圍”中,人将變得越來越焦慮、脆弱?
當算法對人類的愛好和行為預測越來越準确時,越來越多的成年人或未成年人在這樣融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算法“包圍”中,也許會變得越來越焦慮、脆弱。學會和機器相處,應該是每一個人面對未來所必須儲備的能力。
在同濟大學任教的劉翠蓮有多年從事心理咨詢服務的經驗。據她觀察,這一代00後、10後,都是在現實世界和虛拟世界同時存在的平行世界中成長起來,他們已習慣網絡上的日常社交,包括點贊、評論等。但事實上,無論是點贊還是評論,這些社交界面的功能開發,也都是根據心理學原理精心設計的。對未成年人來說,短期反饋容易讓人獲得短暫的滿足感,且會讓他們不斷地追求這樣的滿足。但這種“誘導”機制,或許也會成為他們心理壓力的來源。
“人和任何技術或機器之間都存在互動,可能是人控制機器,也可能是人被機器控制。”上海紐約大學教授張峥始終認為,技術是中性的,就像使用搜索引擎時,每當你搜索一個詞,推送給你的第一個頁面的前10個結果一定是根據你的習慣和偏好精心裁剪過的,目的就是讓你喜歡這個搜索結果,從而持續地用這個搜索引擎。“往好處說,這種設計是為了提升用戶粘性;往壞處說,也可以理解為通過強化你的偏好,更容易‘操控’你。”
更多科學研究,應關注人與機器的交互
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速度相比,人工智能倫理研究則顯得落後。不少學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談到,當下的人工智能發展使得人與機器的關系越來越複雜,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可靠性、可信度以及在如何符合人類價值觀等方面,都生發出很多值得探索的全新科學問題。
就在不久前,浙江大學心理科學研究中心和心理學系的三位學者聯合發表文章,提出必須将“人-AI交互”作為新的研究領域,并勾畫了具體的研究框架,倡導學科交叉合作,目标是确保人工智能造福人類。
幾位學者不約而同地談到,不恰當的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已導緻了不少傷害人類的事故。僅僅在學術界認可的“AI事故數據庫”裡就已記錄了1000多起事故,如自動駕駛汽車撞死行人、交易算法錯誤導緻市場“閃崩”等。考慮人工智能的價值觀等問題,并不是為時過早,其必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
有學者呼籲,心理學本身是關注人的學科,而從學科發展來看,未來的心理學不僅要更加關注人本身,還應關注人如何與機器打交道。作為心理學的分支,在中國目前已有工程心理學,這個學科的核心科學問題,就是研究在開發複雜系統中,如何保證技術與人的心理、生理規律相匹配,以便于人的理解和操作,使得整個人—機系統的效能達到最佳狀态。
複旦大學計算機教授張軍平也認為,技術本身有其發展邏輯,但是當技術與心理學、腦科學的融合越來越密切時,确實應該加強對人與技術的交互關系研究,并且更客觀、更審慎地對待技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