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盤點讓人氣憤的綜藝

盤點讓人氣憤的綜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6 17:35:25

把電影導演放進綜藝節目中來PK,會怎麼樣?

衆所周知,綜藝節目一貫喜歡用“競賽制”來加強其觀賞性和争議性。倘若競賽要素簡單,如《奔跑吧兄弟》《最強大腦》等,觀衆對結果一般就沒什麼争議;而到了評判唱歌、舞蹈、演員演技等相對複雜的事物,就有點不好比了,不過至少總還能讨論出個大概來。

而電影可謂是當代最為複雜的藝術形态之一,是導演、編劇、演員、美術、後期等工種的有機結合體,将以上要素單獨拆分出來進行比較就已經很難,糅在一起更是無從下手。即便是各大國際電影節,每年評出的結果也是頗多争議,倘若做成綜藝來比拼,會是個什麼效果?

目前看來,并不是很好。

盤點讓人氣憤的綜藝(這檔綜藝想直接勸退)1

截至發稿,《導演請指教》豆瓣評分

節目設置

《導演請指教》的節目機制設置是:第一階段,導演們被兩兩分組,相互PK。前期的項目籌備時,導演坐一塊,演員坐一塊,相互抛橄榄枝提供意向。做出來的短片現場公映時,由200位大衆觀影組和50位專業鑒影組來進行評判。

短片放映過程中,會讓觀衆一邊看一邊選擇是否離席,當選擇離席的觀衆達到120人時,影片将自動停播。停播或者放映完畢後,再讓台下的觀衆、影評人和制片人說出自己的想法。制片人再根據觀衆和影評人的反饋,來決定是否和導演合作。

節目組如此設置賽制,用意明顯,就是在模拟行業的“殘酷”現實:對于資源傍身、有成功作品及豐厚人脈的導演,無論拉投資還是請演員都很容易。但對于沒有作品,或者有作品但成績很差的導演,就隻能從挑選方“淪落”成被挑選方——比如金掃帚獎獲得者、拍出豆瓣2.2分《逐夢演藝圈》的畢志飛就說什麼也沒有演員願意與之合作,即使有再多奇思妙想也無法得到驗證,根本沒機會給自己“翻案”,于是落入了雞生蛋蛋生雞的窘境,最後隻好求助外援才得以繼續。

盤點讓人氣憤的綜藝(這檔綜藝想直接勸退)2

《導演請指教》

而根據觀衆“離席”的數量來決定是否将影片停播,反映的其實就是市場和排片率:現實中,倘若一部影片的上座率和口碑都一路走低,影院經理為了不影響賺錢,自然就會調低這部影片的排片,影片後續能觸達的觀衆數量自然就愈發減少,進入惡性循環。

至于後續觀衆、影評人和制片人的意見交流環節倒并不特殊,無非是前兩個環節的補充。倘若操作得當,倒也不失為一次向觀衆普及電影行業知識的好機會。

相比其它傳統行業,電影業一貫缺乏明确标準,更像一個人情往來的江湖。對資方而言,找到一個合适的項目難如登天;對新人而言,由于進入渠道不通暢,為了立足,處女作大多隻能自費或者以私人關系拉融資,半路把錢燒光的例子比比皆是。

《導演請指教》似乎想把自己定位成一檔中介式的節目:盡量模拟出一個現實世界的微縮模型,好讓大衆能夠一窺行業的真實生态,從而能夠更加理解并尊重優秀電影業内人士的不易。理想情況下,也能篩選出好導演,給予一定的扶持和關注,将流量和業内資源往他們身上做傾斜。

看起來什麼都兼顧到了。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往往亂七八糟。

孤芳自賞

作品拍完後,檢驗水平的時候到了。

第一個片子就吵了起來。“學院派”的代表,北京電影學院碩士、中國電影攝影師協會會員相國強選取的IP是《哪吒鬧海》,然後拍了一個重慶草根小孩打架的故事。整個故事邏輯不足,也沒抓住觀衆,場上反饋不佳。制片人方勵給出的評價是“沒有情感”,而香港導演、制片人王晶則更加犀利,表示這樣的影片自己“最少拍過五六十部,我公司就有五部”、“當喜劇也不好笑”。

影評人王旭東卻對相國強表示力挺:該給的信息,不管“看到沒看到,導演都給了”。言下之意一目了然:你沒看懂,那隻能怪你自己水平低。面對大衆質疑,不斷抛出“生存危機”、“面對輿論的屈從”、“父權的壓制”等大詞虛詞,甚至還上升到了人身攻擊,直指“王晶做不了王家衛”,讓場上氣氛一度陷入尴尬。

盤點讓人氣憤的綜藝(這檔綜藝想直接勸退)3

《導演請指教》

相國強本人也不斷在給自己找借口,甚至提出一個古怪論點:短片不需要表達情感,而是在“建立哲學、社會話題、文本的空間”。

有影評人比較中肯地提出:電影拍出來就不屬于創作者自己了,導演還是要和觀衆做一個平衡,構築起溝通的橋梁。但相國強就連這一點也不認同:“我不認可平衡,我認為隻能走一條路”。

整個節目過程中,這類“學院派”和“市場派”間的針鋒相對比比皆是。有北京電影學院的老師護短,提出:“電影學院畢業的學生,技術上面不會成為問題。”結果立刻就遭到制片人反駁:“從專業學校畢業了拍得很爛的,改了行的多得是。”

對于二手玫瑰主唱、跨界導演梁龍拍出的《瘋狂的外星人》——一部看似前衛,其實表達技巧和主題都過時得不能再過時、還沒放完就被觀衆票選淘汰出局的邊緣行為藝術風格影像,影評人一通尬誇,甚至不惜稱其為“詠歎調”、“體現了音樂人的優勢”。并且還表示“要用自己的經驗引導觀衆看電影”,言下之意無非是,隻有影評人的存在,觀衆看電影“才能夠從正确的入口進,正确的出口出”。

盤點讓人氣憤的綜藝(這檔綜藝想直接勸退)4

《導演請指教》

結果這番奇談怪論當場就遭到了觀衆代表反駁:“就像去嚼甘蔗,要去吃人家嚼過的,有意義嗎?”

同相國強一樣,對待這些批評,梁龍的态度整個就是不服氣,甚至不願就沒放完的影片作出任何解釋。

不少藝術家總有種迷思,即喜歡以藝術為武器來标榜自己與大衆的格格不入,進而獲取某種優越感。倘若是繪畫、書法等小圈子玩物倒也罷了,但在電影行業,即便票房不能構成最重要的評判标準,但選擇徹底忽視觀衆的意見,也是極其不專業的行為。因為作為一個整體的觀衆,恰恰是電影的終端消費者。

影評人的作用,則更多應該以群衆為基礎。群衆反響好,就分析出它為什麼好;反響差,就要分析它為什麼不受歡迎。水平再高一點,充其量不過起到一個提前預測的作用。這并非媚俗,而是對電影最基本的負責。倘若把順序反過來,觀衆認為不好,還非得摁着觀衆的頭逼着說好,就等于是把最基本的邏輯關系都搞錯了。

但也有不少網友懷疑,或許這一切争論隻不過都是節目組預先設定的“流量密碼”罷了,就制造話題而言,大衆對吵架的關注,的确比導演拍出來的短片多得多。

無論是不是節目組有意引導,在這一大輪吵吵嚷嚷中,所謂“學院派”的傲慢展露無遺。而更可怕的是,懷有這類傲慢态度的導演,現實中還真不少見。

拜高踩低

罵就罵了,可罵得不光沒水平,還不真誠。

參賽導演并不全都是毫無門路的新人,還有不少是“圈二代”,如華誼兄弟CEO王中磊的女兒王文也,第六代導演張元的女兒甯元元;此外還有包貝爾、蔡康永、吳中天、吳鎮宇、韓雪等,雖然這些人都沒拍出過什麼高質量的院線片,但由于在圈内經營日久,能調動的資源和新人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資源的差異,甚至扭曲了導演的認知。比如吳鎮宇甚至說出了“導演是最不需要專業技能的”這種話。大約自從他決心從著名演員轉型成導演的那一刻,想要編劇、攝影、美術、燈光等任何崗位支持都是一呼百應,從來沒有遇到過困難,隻需要天馬行空地提出想法,然後再派人去執行就好了。

盤點讓人氣憤的綜藝(這檔綜藝想直接勸退)5

《導演請指教》

體現到作品中,吳鎮宇選擇的改編IP是《想見你》,結果根本沒拍完,于是私自挑戰了下規則,剪了一半劇情出來,作為“上半部”。他自己倒是坦誠,表示自己沒找好短片的感覺,等着被批評。結果台下無論教授、影評人還是制片人,都紛紛從各種角度給出贊揚,比如“影片整體氣質擺脫了偶像劇的痕迹”、“作品體現了以往表演癫狂的風格”、“導演不是讓所有人都看懂的”、“我看到的是一個青春的痛”等等。

可教授和影評人們贊揚歸贊揚,手卻很誠實:“專業上座率”隻有52%。然而盡管如此,吳鎮宇依然得到了老朋友王晶的邀請,得以繼續下一賽段。

對于梁龍,大家也很寬容。專業評審甚至不惜為了他和大衆評審大吵一通。可到了打分環節,專業上座率成績隻有58%,着實可謂心口不一。

回頭再看第一批同台對擂的相國強和包貝爾,其實很難說真的誰比誰強:兩者同樣都犯了主題不明的毛病。雖然後者采用了雙線叙事的手法,單位時間裡設置的懸念更多,更能抓住觀衆。可結尾卻結得莫名其妙,完全對不起前面設置的種種懸念。

況且,盡管同是拍攝長度10分鐘左右的短片,二人可以調動的資源也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這一點從兩人影片的片尾字幕上就能看出來,相國強的演職員表隻有短短一列,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現場的人力。而包貝爾的演職員多到必須排成兩列,還找了專門的公司來做後期。起跑線差距如此之大,單論結果已然喪失了意義。

如是觀之,評委們大多數時候根本沒有在就事論事,隻是在借機維護自己的“江湖地位”罷了。所謂的“專業人士”,把這個圈子拜高踩低、看人下菜,對“自己人”和“外人”兩張皮的風氣暴露無遺。

相比這些半桶水卻能收獲好評的導演,連畢志飛都顯得令人讨喜了許多:其于拍短片前的選演員環節就屢屢受挫;進入拍攝環節後被演員不尊重和忽視,創作關系完全反了過來,隻好兩手一攤,任演員自行其是;最後翻拍自《小城之春》的短片平平淡淡,無功無過,卻還是被李誠儒等評審怒斥了一通。

而在經曆過這些一連串的挫折後,他至少做到了真正的謙恭。

盤點讓人氣憤的綜藝(這檔綜藝想直接勸退)6

《導演請指教》

“勸退”綜藝

對于導演而言,拍攝短片因為沒有可靠的回報渠道,載體也通常不足以講完一個完整故事,而且需要在單位時間裡體現出更強大的藝術掌控力和情緒表現力,性價比可謂相當低。大多數時候,除非是贊助商指定的廣告,否則根本懶得碰這個體裁。

而已然成名的導演們手頭的項目更是多到忙不過來,工作排期根本排不開,參加綜藝節目的性價比可謂約等于零,完全沒有必要。

就算是一個純粹的新人,假如真的有了什麼天才般的好主意(即便隻是自以為),也必然會更傾向于私下找影視公司兜售劇本,根本沒有誰會把一個頗具商業潛力的項目拿到一檔綜藝節目上來展示。

于是這檔節目形成之初,就構成了一個負篩選:真正的強者不屑來,來的全是些想借用流量效應“博出位”的實力不足者。除了四位制片人算是真正的業内人士,導演選手們可謂魚龍混雜,從跨界新人到“爛片王”再到“圈二代”比比皆是。節目組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掘出這群人身上的價值,隻好将沖突放大。于是一群人開始互吹互捧,互拉互踩,吵得不可開交,觀感俨然一出活鬧劇。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好片子,比如曾贈的《愛情》就選擇了《大話西遊》來進行改編,得到了專業上座率98%,大衆上座率92%的好成績。不過鬧劇的基礎已經奠定,少數好作品已然翻轉不了節目的口碑了。

盤點讓人氣憤的綜藝(這檔綜藝想直接勸退)7

《導演請指教》

根據垂直媒體“鏡像娛樂”總結,《導演請指教》開播3天就上了97個熱搜,平均每1.5個小時就有一個熱搜。在雲合數據給出的綜藝全輿情熱度榜中,《導演請指教》上線首日就登上TOP3,在11月6日更是成了熱度TOP1。但靠着“吵架”相關話題帶來的熱度,并沒有轉化成真實的播放數據,上線首日就登上熱度TOP3的《導演請指教》,開播首日的正片有效播放量僅排在第7位,與TOP1的市占率之差超過了5%。

這隻能再次證明,這檔節目對于行業和觀衆并沒有多少真實價值,而“炒流量”、“造話題”的老思維也沒能收獲什麼好結果,可謂兩頭不沾。

或許節目初心是好的,然而展現出的卻全是行業的弊病。無怪有業内人士看完節目後哀嚎道:這簡直是對電影行業的勸退。

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語提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将這句話套用到拍電影上,雖然過程和工序複雜,但結果相當簡單——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好的作品總是共通的,不行的原因總是千奇百怪。

或許這就是這檔節目的唯一價值:至少以一種密集轟炸的方式,教觀衆領略了這些千奇百怪的模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