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泉州之行,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曆史悠久,旅遊資源極為豐富,而我隻有一周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用的。了解泉州,就從洛陽橋開始吧。
泉州洛陽橋又稱萬安橋,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位于泉州東北洛陽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興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曆時六年。橋長834米,寬7米。橋上現存亭2座,石将軍2尊,石塔5座。碑亭有“西川甘雨”碑刻和清道光間石刻“天下第一橋”橫額。
我從位于泉州美食街的住處坐K2公交車,大約1小時到達洛陽橋橋南站。穿過閩南特色的橋南街,就來到了洛陽橋的南橋頭,寬闊的橋面兩側可見石塔兩座,這是全橋五座石塔中的兩座。
橋頭右側的窣堵坡式塔 :是最原始的佛塔,圓冢樣貌。
橋頭左側的三層六角樓閣密宗塔。
繼續前行,前方橋面左右兩側有兩座石亭。
北端西側的石将軍
北端東側的石将軍
中亭島的宋代的陀羅尼經幢式石塔
鎮風塔。泉州瀕臨海邊,夏季台風頻發,掀起巨浪對洛陽橋産生巨大的破壞,明萬曆年間特在橋中增建的鎮風塔,以求平安無事。
洛陽橋上眺望遠處的紅樹林
中亭島到了,這裡有幾棵威武高大的榕樹。
榕樹下是中亭島“天下第一橋”祠堂,裡面有洛陽橋建造的曆史,同時展出一些珍貴文物,值得一看。
中亭島“天下第一橋”祠堂旁,曆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在天下第一橋祠堂的左側,有一個碑亭,裡面有一方與求雨有關的石刻,為“西川甘雨”。
大家一定會有疑問,泉州的橋,為何叫“洛陽橋”?原來,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争爆發,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入遷後,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裡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對了,此圖中還隐藏着一座古老的殘缺的阿育王塔。
換個角度欣賞阿育王塔。阿育王塔繼承了五代吳越國金塗塔造型的基本特點,隻是這座塔的塔刹沒有了。塔身上的佛像和托塔力士石雕雖然風化嚴重,但是依然可辨。
洛陽橋的中間部位,在橋面有一塊寫着“晉惠交界”的石碑,不注意很容易錯過。以前泉州叫晉江專區,而且泉州的三個區有一段時間屬于晉江管轄。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洛陽橋在當年一邊是晉江,一邊是惠安,因此這裡曾為“晉惠交界”。
繼續前行,在靠近洛陽橋北端位置,有一座月光菩薩塔。月光菩薩塔是一座寶箧印經式石塔(北宋),3.5米,雙層須彌座,第二層每面四個佛龛,内刻佛像,塔身西面雕有月光菩薩頭像,南北兩側刻有佛教偈語,東面為梵語,塔刹為圓盤基座,五級相輪,寶葫蘆形塔頂。月光菩薩塔與上面介紹的阿育王塔一樣,繼承了五代吳越國金塗塔造型的基本特點。
接近洛陽橋的北端橋頭了,前方有兩座石亭和兩座石塔,還有一尊高大的蔡襄石像。
北端西側石将軍
北端東側石将軍
西側五層八角樓閣塔
東側五層八角樓閣塔
洛陽橋北端橋頭
洛陽橋北端橋頭廣場上的蔡襄石像
石像下的蔡襄簡介。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福建省仙遊縣人 。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蔡襄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奏減五代以來丁口稅。并修建中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萬安橋(洛陽橋),它被稱作“福建橋梁的狀元”。
洛陽橋北端廣場上的小吃玩具攤。
在橋北的小廣場上,有很多的小吃攤。到這裡,不可不嘗當地特産,殼酥餡鮮的海蛎餅。
橋北回望洛陽橋
洛陽街
步出洛陽橋,這裡有兩條閩南風情小街——蔡襄路和洛陽街。洛陽橋“南有蔡襄祠,北有昭惠廟”。昭惠廟就坐落在洛陽街上,這裡也是遊客必去的地方。
從泉州市區去洛陽橋,最佳路線是坐k2公交車在橋南街下車,步行經橋南街遊覽洛陽橋,再經蔡襄路,到k502路公交車洛陽三角牌站,坐車返回市區。當然也可以選擇反方向遊玩,不走回頭路。
待續,我在泉州洛陽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