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帶到現實生活中?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制作筆頭基本步驟中的‘燙毛’為黃狼尾材質獨有工序,也是魯筆制作技藝獨到之處”在山東棗莊市峄城區陰平鎮魯筆博物館毛筆制作車間内,文化傳承志願者劉奇熟練地向遊客介紹峄城區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産,建立魯筆非遺傳承基地,讓遊客體驗、認知非遺文化,推進非遺文化與全域旅遊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優秀傳統文化帶到現實生活中?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制作筆頭基本步驟中的‘燙毛’為黃狼尾材質獨有工序,也是魯筆制作技藝獨到之處。”在山東棗莊市峄城區陰平鎮魯筆博物館毛筆制作車間内,文化傳承志願者劉奇熟練地向遊客介紹。峄城區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産,建立魯筆非遺傳承基地,讓遊客體驗、認知非遺文化,推進非遺文化與全域旅遊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益融入時代、走進生活,不斷賦彩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增進人民家國情懷。
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适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航指路。
全國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8名,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建立。
全國公布140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312個中國曆史文化名鎮、487個中國曆史文化名村、6819個中國傳統村落,劃定1065片曆史文化街區,确定5.41萬處曆史建築。
截至2021年底,全國累計完成古籍普查登記數據270餘萬部,累計修複古籍超過385萬葉,培訓古籍從業人員1萬餘人次,制定頒布古籍保護國家标準、行業标準17項。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共有264卷啟動編纂工作,其中已正式出版23卷,三期數據庫共收錄資料15703冊,1371562千字。
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出版工程采風錄制收集整理散存于各地區、各領域的民族音樂資源。截至2021年底,已形成文字資源3547萬字,圖片資源12645張,樂譜資源7680首、視頻資源2502小時,數字化資源近49.65TB。
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總數超過1600家。
一個個數據、一個個項目,反映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成果。2017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實施,重點項目紮實推進,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頒布,注重在記憶、傳承、創新、傳播四個方面着力。目前,文化家底基本摸清,文化資源數據庫逐步建立,典籍整理編纂出版工作加強,中華文化的曆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得到深入研究闡釋。
與此同時,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一批講好中國故事、具有廣泛影響的電視節目欄目推出,一批體現傳統文化内涵的文藝精品和創意文化産品湧現,一批深入研究闡釋傳統文化精華、普及文化經典的圖書佳作出版。
“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22中國詩詞大會》掀起了觀看熱潮。開播7年來,《中國詩詞大會》推動詩詞文化進入尋常百姓家,助力文化建設向縱深發展。新一季節目以“江山”“少年”“燃”等為主題,挖掘時代主題,彰顯家國情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一級導演呂逸濤說:“近年來,以《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為代表的總台文化節目,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染觀衆,尋求觀衆内心需求的契合點。”
深入挖掘梳理傳統文化精華精髓的同時,還要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内涵和表達形式。在轉化創新方面,相關單位對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戲曲曲藝等傳統藝術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守護、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環境,正在形成。
每逢節日,高跷表演成為浙江嵊州市金庭鎮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源于古代百戲中一種技藝性表演的金庭高跷,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近年來,當地推動高跷進入課堂,在學校進行技藝展示、教學訓練等。金庭鎮黨委委員陳靈麗說:“金庭高跷表演曆史悠久,曾赴國外表演。在鎮黨委和鎮政府的支持下,高跷課列入課程,讓孩子們學習傳統技藝、感受傳統文化。”
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傳承傳統文化。
(相關報道見第六、七版)《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19日 10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