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謝志功。 陳選斌 攝
中新網成都9月10日電 題:印尼“蓉漂”教師的别樣中秋:“月是故鄉明”
記者 嶽依桐
“這是學校發的綠豆奶黃芡實月餅,綠豆清熱、芡實健脾,好吃又健康。”10日正值中秋佳節,成都中醫藥大學印度尼西亞籍教師謝志功笑着為手機屏幕那頭的家人送上祝福,“中秋快樂!今天你們吃什麼口味的月餅?”
作為第三代華裔,謝志功從小便對中國各個傳統佳節印象深刻。他回憶道,每年中秋,親戚們都歡聚一堂,吃團圓宴、自制月餅,然後喝茶、聊天。“雖然今年中秋沒能回印尼,但通過視頻,大家也實現了遠程團聚。”
對于謝志功而言,這個中秋節有些特殊。當日還正值一年一度的教師節。雙節同慶,他将自己的一天安排得滿滿當當。“一會兒我就要去和外籍學生們分享月餅,再給他們講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聽說他們還為我準備了賀卡、鮮花,很期待,很開心。”
實際上,平日裡謝志功就常向外籍學生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一方面希望他們能更好适應在中國的學習生活,一方面也希望通過他們将中國文化傳遞到更多國家。
正因為長期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抱特殊情結,本科學習臨床醫學的謝志功于2014年到成都中醫藥大學攻讀針灸推拿專業碩士學位,畢業後便成為一名“蓉漂”,留校任教,教授針灸英語和中國文化概念等課程。
謝志功和外籍學生品嘗月餅、喝茶聊天。 受訪者供圖
“我一直都對中醫藥充滿好奇和向往。”今年32歲的謝志功告訴中新網記者,小時候,他有段時間常上火流鼻血,父母就帶他看中醫,喝了一段時間中藥就好了。“中醫在印尼很受歡迎,尤其是針灸,所以我就選擇專攻針灸推拿這個專業。”
“我學習中醫以來,家人都為我感到驕傲,他們也都是中醫藥的‘粉絲’。”謝志功笑道,每次回印尼,親戚朋友都會聞訊而來,請他看診、針灸。“我媽媽患有類風濕關節炎,我也會給她做一些簡單的治療,比如通過艾灸緩解症狀,她覺得效果特别好。”
對于謝志功而言,中醫藥的學習過程絕非易事。他回憶,除了花費大量時間“啃”典籍外,為練習下針的手法和準确性,他會和同學互相紮對方來練習,也會在自己身上練習。“熟能生巧嘛。現在我坐太久,覺得脖子僵硬,就會給自己針灸緩解一下,非常有效。”
如今,除了繼續深入學習、研究中醫藥,謝志功也有了新的目标:推廣中醫藥。“作為華裔,看着中醫藥的全球影響力越來越廣,我很驕傲。”謝志功認為,用外國人能看懂的語言對中醫藥醫理進行闡釋,是推廣的關鍵,這也是他在課堂上最重視的内容之一。“正因如此,中外學生都會學習中醫藥英語這門課,拓展中醫藥的國際化傳播渠道。”
在謝志功看來,學校外籍學生數量不斷增加,也證明了中醫藥的魅力。“我的學生來自巴基斯坦、加拿大、印尼、越南、泰國、尼日利亞等國家。”他說,外籍學生學習中醫藥最大的困難是中文水平。“很多中醫典籍都是古文,隻有中文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理解中醫藥的文化背景、總體邏輯、醫學原理。所以我常和學生們強調,一定要認真學習中文。”
謝志功計劃晚上還要和家人們視頻通話,講講自己最近的工作、生活。“雖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但我并不覺得很孤單,因為中國就是我的故鄉。”他笑道,家人時常會回中國看看,雖然近年來因為疫情沒能成行,但心中一直牽挂着祖籍國。“月是故鄉明,今晚我還會給遠在印尼的親人看看故鄉的圓月。”(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