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共有100多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兩種。上海市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關節外科主任醫師肖漣波提醒:對關節炎要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防止緻殘。“醫生,我以前是個旅遊愛好者,走遍了大江南北,可沒想到現在連上個2樓都費勁。”初次來到光華醫院就診,70歲的盧阿姨與肖漣波聊到自己的病情,不禁黯然神傷。
追問病史後得知,年輕時盧阿姨右膝關節曾有扭傷,後偶有膝關節隐隐作痛,卻并未重視。剛退休時,盧阿姨有次在旅遊中下山時感覺右膝關節疼痛,自行貼膏藥後有所好轉,可最近半年來右膝關節活動時越來越痛,就連上下樓梯都變得十分困難,沒有馬桶時甚至無法獨自上廁所。
之後,盧阿姨接受X線檢查,提示右膝關節間隙明顯狹窄,周圍大量骨質增生,被診斷為“右膝骨關節炎 Kellgren-Lawrence 4級”。“患者膝關節疼痛且功能受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嘗試保守治療效果不佳,不得不通過手術解決問題。”肖漣波說。
骨關節炎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肖漣波介紹,骨關節炎是一種由增齡、肥胖、創傷、長期勞損、肌肉萎縮或先天發育不良等原因造成的,以關節軟骨退變磨損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關節老化”“長骨刺”,它可導緻患者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甚至殘疾,有研究表明其緻殘率高達53%,膝關節骨關節炎是所有關節中最為常見的一類。
“膝骨關節炎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運動習慣加速軟骨磨損,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足難以正常保護關節。就目前來看,已經發生老化的關節是無法通過保守治療恢複如初,因此應對膝骨關節炎關鍵在于預防。“肖漣波介紹。
那麼如何正确預防膝骨關節炎?肖漣波提出以下建議:
控制體重:建議控制BMI(身體質量指數,計算方法:體重(kg)/身高(m)²)在18.5到24之間。
膝關節在跑、跳時承受的力量是體重的5-6倍,當體重增加時,承受的力量也同樣成倍增加,不僅增加受傷幾率,而且加速關節軟骨磨損,更易發生膝骨關節炎。研究發現,BMI>28的膝骨關節炎患者減重後症狀明顯減輕。
正确地肌肉鍛煉:建議大家做無負荷情況下屈伸活動鍛煉股四頭肌。例如:坐位、卧位時勾腳擡腿,每日3組,每組30-50次。
選擇合适的運動方式:步行。60歲以上者推薦每日步數為6000-8000步,60歲以下者為8000-10000步;遊泳。水中浮力可以緩解關節壓力,同時達到鍛煉目的;休閑跑。一項研究發現,休閑跑步者、久坐不動者、競技跑步者三類人群,休閑跑者骨關節炎患病率最低,僅為3.5%;太極拳。太極拳不僅修身養性,也能緩解肌疼痛。
關節既是用進廢退的,同時也過猶不及,因此鍛煉時要循序漸進,貴在堅持。
這6點要避免:
避免對關節持續用力。經常變換姿勢,跑步機不要總使用同一速度和坡度;
避免穿高跟鞋,選擇略有彈性、平厚底的運動鞋;
避免久坐、蹲後快速起立。可先伸直雙腿過會兒起身;
避免走路時内外八字,應雙臂甩開大步走;
避免長時間在水泥地運動,盡量選擇塑膠地;
避免正對空調風扇,天冷及時添衣、穿戴護具。
這6點勿忽視:
下山、下樓梯時速度不要太快。下比上雖然輕松,但其實更傷關節;
不要雙腿盤坐,可每次隻盤一條腿,交替進行;
謹防骨質疏松,尤其是中老年女性,應及時預防;
運動前保證至少10分鐘熱身;
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切忌突然一次性大量運動;
健身時先規範動作,後追求數量與重量。
肖漣波
上海市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主任醫師、關節外科學科帶頭人。
從事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2年,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工作近16年。在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骨質疏松症等關節疾病保守及手術治療方面頗有建樹,關節置換年手術量250餘例,帶教碩士研究生21名,博士生12名,博士後3名。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關節置換與類風濕關節炎骨破壞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擅長髋、膝、肩、肘、踝人工關節置換,關節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以及骨質疏松症、頸肩腰腿痛的綜合治療。
門診時間:周二上午 特需門診(光華醫院新華路院區)
圖片來源于光華醫院及網絡
文字:趙 立
編輯:畢揚靜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甯”
喜歡就點個“贊”
歡迎留言評論和“甯甯”互動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