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在他的小說《特隆、烏克巴爾、奧比斯·特蒂烏斯》裡寫,“鏡子和父性令人生厭,兩面鏡子相交,會産生無數影像,它們使宇宙增倍,使人口增殖。”
毫無疑問,“太娘了”在大多數人腦海裡都是一個帶有貶義的形容詞,用來描繪那些具有女性氣質的男性。
但在語義學裡,“太娘了”或者“女性氣質”都是由“男性氣質”,即“男子漢”這一主流形象,一分為二,粗暴定義。
所有的女性氣質或者“太娘了”,都是在男性主導的社會形象中相對建構而成,是對男性主流意識形态的認同與依附。
人們對于男性或女性身份的認同與識别,借由大衆媒介的效果傳播逐步形成。這種身份意識形态對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來說,具有特殊的“強”效果,影視劇中的男女形象也因此受到主流文化的約束與管控。
近日,主流媒體刊文表達出對“太娘了”形象大行其道的憂慮。
“太娘了形象”在影視界和娛樂圈愈演愈烈,成為一種社會問題。
所謂“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一些舉止忸怩作态、喜歡撒嬌賣萌的“小鮮肉”,經由影視制作機構和經紀公司商業包裝和市場運作,成為許多青少年的偶像。
而其中有些人因人品藝德不佳,頻頻爆出負面新聞,觸碰道德底線,甚至踩踏法律紅線,不僅為大衆所唾棄,甚至身陷囹圄。
這股從娛樂圈席卷而來的病态審美風潮,對青少年審美取向的惡劣影響,不能不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主流文化對于小衆文化不斷擴大的焦慮可以理解。
現實中,的确有一些流量明星,全靠一張臉,依賴資本包裝,收割了不少粉絲,賺取了天量利潤。
但因為他們的私德問題,最終可能會引導年輕人走向歧途,也影響了影視圈的良性生态。
文章提到,部分影視劇的創作者在挑選演員時,不論什麼題材與劇情,也不顧角色匹配度、演技、藝德等,主演隻選容貌豔麗的所謂“花美男”。
一些偶像劇和綜藝節目中,男藝人和男性角色有的妝容濃重、衣着妖豔、雌雄難辨,甚至把刻薄沒教養當成個性,自私自利、缺乏擔當。
甚至是部分現實題材和革命曆史題材創作也邀請“小鮮肉”出演英模、硬漢,使本該陽剛、成熟、正氣的形象變得幼稚、邪魅。
因此,媒體擔心,不少青少年為了成為像他們一樣的明星,用青春做抵押,離開學校,開始“練習生”生涯。
文章談到了部分影視劇中,對于身份性别的認同問題。并提出“使文化作品供給在審美上更加正向、豐富、多元,以文化人、立德樹人”,以此“扭轉這股畸形審美風氣。在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要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社會文化審美實現健康發展”。
的确,近年來流行的一些“耽改”影視劇,打着性别認同的擦邊球,靠純愛劇情,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而出演“耽改”劇的明星,開始憑借CP粉走紅的那刻開始,他便從單純的演員,成為了“飯圈”的流量明星。而劇粉到真人RPS移情,以及一系列的CP粉提純商業資本操作,又讓粉絲成為被明星和資本收割的商業利益。
“CP粉其實本身已經具有了很大商業價值,能賣很多錢。但對于明星工作室而言,隻有完成了提純,才能真正地把粉絲的感情變現,變成消費和數據。另外,CP粉不一定會為誰花錢、花多少。即使是端水的CP粉,1塊錢也隻能給你花5毛。但如果被提純,1塊錢就全花給你了,經濟價值才能最大化,所以大家都會希望提純出更多唯粉(獨寵一位明星)”。
值得一提的是,炒CP,不僅是耽改劇的走紅秘密,也被廣泛運用于各種選秀節目中。不過一些粉絲其實非常清楚資本對CP粉提純這件事,會下意識地對此感到排斥,有時就顯得很應激反應,但也因此更珍惜那些看似很真實的CP關系。
“耽改”,也因此成為了男明星收割流量之路,是一場精心布置的資本遊戲,并非對于性别認同的多元認知。
文章提及了問題,也給出了答案。但這個答案似乎又是自相矛盾的。因為“豐富、多元”本就包含了更為廣闊的審美類别與性别認同。
對此,有媒體文章認為,把“太娘了形象”與“悖離公序良俗”并列在一起似乎有點不妥。“太娘了”一詞既是一種性别歧視,也是一種性别角色的刻闆印象,它不應該成為對他人的貶損性詞語。
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化妝不是女性的專屬,社會和公衆應該包容審美多元化。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注重外表打扮和喜愛化妝不分性别,男性也可以追求自己的審美。
貶低一些傳統觀念中“女性化”的行為,批判其“娘”,本質上是認為女性身上的特質和行為低人一等。這不僅是女性遭到了歧視和侮辱,相當一部分的男性也是受害者,他們也沒有被尊重。
所以,精緻漂亮的外形,不應該被人用“太娘了”這個詞嗤之以鼻。
因為,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本就一種文化建構的結果。
在包容的現代社會中,男性與女性的定義應該随着時代的進步而改變。我們不應該将性格、行為和氣質加以性别定義,而應該注重培養個人的性格品德。
某脫口秀選手因為使用“普信男”一詞而引發巨大争議。這恰恰說明了大衆對于性别認同的刻闆成見有多深。而在這種性别認同體系中,男性同樣是受害者。
如果對于男性的身份認同可以更加多元化,那麼“普信男”就應該是一個中性詞,而非與“太娘了”一樣,成為一種諷刺對象。
性别平等的概念不僅僅局限于生理性别的“男女平等”,也包括“性别氣質平等”“性别認同平等”和“性别表達平等”等等。
不以性别角色刻闆印象評價他人,反對性别歧視,受益的不僅是小衆群體,大多數女性,同樣也有被刻闆印象綁架的“普信男”們。
另外,中央網信辦公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提出取消明星藝人榜單、優化調整排行規則、嚴管明星經紀公司等十項措施,重拳出擊解決“飯圈”亂象問題。
所以,流量明星已經徹底涼涼,主流媒體也沒有必要把流量明星與一些影視劇中的身份認同“等同化一”。
最後,如果有人沒有看明白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可以去看看曾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比利時電影《女孩》(Girl)。
影片認為,無論是男性或者女性,首先需要被當做人來對待,而後才是性别上的社會規訓和身份認同。大衆需要摒棄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偏見。
無論如何,每一個人都應該獲得選擇的權利和自由。大衆媒介與主流文化不要僅僅從身體去評判誰,要求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