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二。
春節的熱鬧還未褪去 ,家家戶戶都沉浸在過年的喜悅當中。
從除夕到初七,整個春節期間,每一天都有它特殊的意義。
初一穿新衣,初三小年朝,初四迎神仙,初五送窮神,初六接福氣,初七人日節……
而大年初二這一天,是獨屬于已經出嫁的女兒家的。
這一天,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帶着自己的丈夫和兒女回娘家看望父母。
一來是為了慰藉父母與女兒之間的相思之苦,二來也是為了讓父母放心:我在婆家過得很好,請二老不要為我擔憂。
大年初二回娘家這一習俗,已經延續了千百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詩經》中就有關于女子回門的明确記載。
《國風·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
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甯父母。
大家初看這首詩,是不是覺得非常晦澀難懂,甚至裡面有幾個字都不知道怎麼讀?
沒關系,接下來詩詞君就帶着大家一起深入細緻地解讀一下這首詩。
讀完之後,我們将會看到一個女子從出嫁到回門的感情變化,相信每一個嫁為人婦的女子,都會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葛之覃(tán)兮,施(yì)于中谷,維葉萋萋。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字“葛”,“葛”之古義是指葛草,一種草本植物,花為紫紅色,根莖可以做繩索,纖維可以用來織布。
而“覃”則是指葛草衍生出來的藤蔓,“施”為“蔓延”之意。
此詩一開篇,并未急着向我們介紹主人公,而是采用了電影中常用的“空鏡”手法,先将自然之景呈現在我們眼前。
那生命力極強的葛草野蠻生長,漫山遍野都有它的蹤迹,藤葉蓬勃茂密,花與莖交錯輝映,一片姹紫嫣紅。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jiē)。
我們将鏡頭緩緩上移,隻見嬌俏的黃鹂在花草中飛翔,時而高飛,時而低掠。
等鳥兒飛累了,便到那灌木上休憩,它們的叫聲婉轉清麗,攝人心魄。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
這一句要表達的意思其實與第一句差不多,都是着重于描寫葛草的茂盛與生機。
此處的“莫莫”,與上文的“萋萋”一般,都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
反複詠唱之間,渲染了一種歡快清新的氛圍,可謂一詠三歎,回味無窮。
讀到這裡,你也許已經有些耐不住性子,明明是講回娘家,怎麼半天都不切入正題?
别急,開篇這一片欣欣向榮之景,不正彰顯了新年伊始,萬物複蘇的蓬勃生機嗎?
再者,《詩經》三百首中,慣用“比興”手法,由景物入手,再來言情。
咱們的女主人公馬上就要登場了。
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
這一句恐怕是令讀者最為頭疼的,短短十二個字中,就有五個生僻字。
不過,這也是全詩信息量最多的一句,我們細細來品。
“刈”(yì)字,意為收割,與我們曾學過的古詩《觀刈麥》中的“刈”是一個意思。
濩(huò)是“烹煮”的意思,在這裡就指将葛草放在水中煮。
絺(chī)與绤(xì)分别是指細的葛草與粗的葛草織成的布,斁(yì)厭煩的意思。
将字義弄清楚之後,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句詩,其實不難看出,它是在描寫一種生活場景:
先是從山上割下葛草,經過烹煮等加工之後變成絲線,再将絲線織成布,裁制衣裳。
這樣做成的衣裳,凝聚了制衣之人無盡的心血,是怎樣穿都不會穿厭煩的。
而從事這一系列勞動的,就是我們的女主人公,她做的這些,就是她在婆家的日常。
一個女孩子,未出嫁之前,被父母當成掌上明珠一樣疼愛,十指不沾陽春水,睡到日上三竿不起床也沒關系。
那是在父母膝下才能享受到的特權。
而當她們嫁為人婦,一切都發生了變化,身上肩負起為人妻為人媳的職責,孝順公婆,料理家事,相夫教子......
那些甜蜜的負擔一件件加諸在她們身上,幸福嗎?也許是幸福的,疲憊嗎?也是真的疲憊。
而那些心酸苦楚,往往找不到人可以訴說。
這一點在古代體現得尤為明顯,已經嫁出去的女兒,不得輕易回娘家,否則就會遭人诟病。
每年的大年初二,也許是她們最盼望的日子,因為那一天,可以回自己的家。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
千盼萬盼,終于盼來了回娘家的這一天,她趕緊告訴管家自己的心裡話:
我已經迫不及待要回到娘家去了。
接下來便是為了回娘家做的一系列準備:将貼身的衣物都浣洗幹淨,體面清爽地去見自己的父母。
人們常說,出門在外,報喜不報憂。
其實,出了嫁的女子又何嘗不是這樣?
在夫家受了委屈,卻怕父母擔心憂慮,不肯對他們說實話,隻穿上自己最整潔體面的衣服,帶着最開心的笑容,讓他們知道:女兒一切都好。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甯父母。
貼身的衣服洗完了,又忙着洗外衫,但卻是越洗越心急,也不管衣服有沒有洗幹淨,心早已飄回娘家去了。
父母親緣,此生最難割舍,即使已經嫁做人婦,心中也時時挂念。
中國有句老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意思就是,女兒遲早是要跟别人姓的,一旦嫁出去,就成了别人家的人,與原來的家庭沒有關系了。
其實,這都是古早父系社會的封建糟粕思想,早就應該取締。
男女戀愛,結為夫妻,是從彼此的家庭中脫離出來,組建一個新的家庭,而不是誰加入了誰的家庭。
同時,父母永遠是我們的牽挂與後盾,如果說,男女雙方的家庭是兩棵大樹,那麼他們的小家庭則是大樹上的分支,彼此糾纏,不分你我。
女兒永遠是父母的女兒,這是永遠都改變不了的事實。
在前幾天詩詞君撰寫的一篇有關春運的文章中,有位讀者的留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她說:
“我離家不遠,也不用加入春運大軍,但是我回不去了,因為我嫁人了,對于娘家人,我是外人,對于婆家人,也是外人,因為我們沒有血緣關系。”
我想很多人都會對這段話感同身受,甚至有很多人調侃說:女孩子長大了,是沒有家的。
但詩詞君想告訴你們的是,家不是一幢房子,一個概念,一個可以用世俗意義來解釋的抽象名詞。
它是你牽挂的,也牽挂你的人在的地方,哪怕隻有一個人在等候,那也是你的家。
隻要你們之間還有愛與牽挂,娘家、婆家,都是家。
今天是大年初二,各位男士,請主動帶上你的妻子回丈母娘家看看吧。
因為她真的,很想家。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發布。作者:胡子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