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5日,美國的好奇号探測器從上億公裡之外的火星傳回一張奇特照片,照片中顯示有兩個奇特的物體矗立在火星表面上,像極了地球上正準備蓄勢攻擊的眼鏡蛇,也有人說它像某種植物枝丫,從荒涼的火星大地上破土而出……
這個奇特的物體到底是什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從形成至今又存在了多少年呢?
好奇号火星探測器是美國宇航局(NASA)于2011年11月發射,2012年8月登陸火星表面的,是全世界第一台采用核動力驅動的火星車,目的就是為了探索火星上的生命元素,而它兢兢業業地工作也确實沒讓人失望,2019年,它曾在火星蓋爾隕石坑内發現富含礦物鹽的沉積物,證明該隕石坑曾有鹽水湖,為火星曾經存在過液态水提供了直接證據。
2022年5月,好奇号在隕石坑中拍攝到兩個拔地而起的奇特物體,從照片上看,這兩個物體形狀細長而且高出地面很多,有人認為照片中的物體形狀特别像“眼鏡蛇”,伸着扁平的腦袋,正準備向眼前的目标發起攻擊;還有人認為這可能是某種植物的植物枝丫,後來因為機緣巧合成為化石一類的存在……
但無論是眼鏡蛇還是植物枝丫,都能證明火星上曾經存在過生命,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火星以前是否存在過生命,一直是科學界争論的話題,因為火星與地球一樣都處于太陽系的宜居帶中,兩者的形成時間大體相似,火星在形成之初也存在着大量液态水,如多種探索證據就表明火星表面曾有河流、三角洲及湖泊和海洋的沉積層等地理現象,還有大量水合物甚至火星地下還發現過鹽湖等。
水是生命的搖籃,而且這些水在火星上大約存在了10億年,隻是後來不知因為何種原因,這些水全都從火星上消失了。
但10億年的時間,依然有可能為生命誕生和生物進化提供先天條件,所以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好奇号這次拍攝的照片如果真是眼鏡蛇或者植物枝丫,也能證明火星曾存在生命。
火星南極地區存在的冰層
對我們普通人而言,10億年是一個無法想象的漫長時間,但對生命從無到有的誕生和進化而言,卻隻不過是起步階段。以地球為例,10億年隻夠進化出藍藻(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這種低等生物,至于眼鏡蛇和樹木等植物,大約需要35億年才能産生。
所以人們把這看作眼鏡蛇或植物,進而作為火星曾存在生命的證據,隻能說隻是一個美好但不切實際的願望,因為時間根本不允許火星誕生如此高等的生命,除非它們的進化速度大大超過地球生物。
所以這兩個奇特物體到底是什麼呢?
據SETI研究所(一個緻力于尋找地外文明的組織)發布消息稱,好奇号拍到的其實是一組“很酷的石頭”,并且這兩塊石頭也不像照片中看起來那樣高大,實際尺寸應該比較小,并不是特别顯眼。之所以看起來感覺很高大,是因為照片是由好奇桅杆上的相機拍攝而成,這兩部相機可以拍攝到火星地面上的微小細節,正因為好奇号拍攝時距離這兩個奇特的物體比較近,才讓它們看起來比較高大,就如我們平時拍照片時,離着鏡頭近就顯得大是一個道理。
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介紹,這個看起來像“眼鏡蛇”一樣的石頭,很可能是沉積岩裂縫中的膠結填充物,因為外層的岩石已經被火星大氣侵蝕掉了,露出内部的填充物才呈現出如此奇特的形狀。
上邊我們也講過,水在火星存在了近10億年,這就為形成沉積岩提供了基礎,當沉積岩浸泡在水中時,會讓水中的各類物質充斥在岩縫中,長年累月作用下形成膠結填充物。
後來火星的液态水消失了,這些沉積岩和膠結填充物就暴露在火星大氣中。雖然火星大氣密度不足地球百分之一,但漫長歲月的侵蝕依然對沉積岩産生影響,外部松散的岩石被侵蝕幹淨,隻剩下堅硬的膠結填充物依然矗立在地面上,無聲訴說着火星的滄海桑田歲月變遷。
如果真如SETI研究所所言,那就意味着這塊岩石的壽命已經超過30億歲,因為火星存在液态水的時期大約在30億年前。不過事實真相到底是否如此,美國宇航局并未給出确切解釋。
其實,這并不是好奇号第一次拍到神奇的物體,它在火星工作的近10年來,曾多次拍到過神奇的物體。
2022年5月7日,好奇号在火星表面拍攝到一張類似“門洞”的照片,也曾引發人們無限遐想,不過美國宇航局最終解釋說照片中顯示的并不是真正的“門洞”,隻是一個岩石的裂縫,因為拍照角度和光照的巧合才使它看起來像門洞而已。
并且這個裂縫非常小,大約隻有三四十厘米左右,所以根本不可能是哪個文明的産物,應該是岩石在風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另外在2022年2月時,好奇号還拍攝到一些類似花狀或珊瑚狀的物體,最後證實都是火星表面的沉積岩風蝕後形成的,并不是遠古生物留下的化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地球上存在,在火星上同樣也有。之所以人們看到後會把它們當作文明遺迹或化石,完全是人類自行想象而已。
就像我國的玉兔二号月球車曾在月球上拍攝到“石頭小屋”,最終證實也是因為拍攝角度和光照等原因形成的視覺誤差,并不是月宮仙子居住的宮殿。
與浩瀚宇宙相比,人類隻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對宇宙的探索才剛剛起步,不知道其中是否還存在其他文明,也不知道如果兩個文明發生碰撞時,人類又會處于何種地位?不過也正是這些未知事物,才更吸引着我們踏入廣闊的宇宙。唯有保持一顆好奇心和持續不斷地探索精神,才能推動人類科技向前發展,才能讓人類最終跨越星辰大海,以平等甚至優勢的地位與地外文明對話!
作者:牛曉天 校稿編輯:小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