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主張有哪三個?#頭條創作挑戰賽#老子的根本主張是無為,在解釋無為時,老子又常常使用守柔、守弱、不争、無事等觀念比如,他把上善比作水,是因為水不與萬物争地位萬物都以居上為榮,而隻有水總是向下流,居于萬物所不恥的最低窪處他認為柔弱勝過剛強,所以将保持弱小看作無為的一個重要表現他說聖人不用走出大門就能知曉天下所發生的事,不用看窗外,就能了解天道的規律走出去得越遠,知道的東西反而越少所以将不遠行、不廣博見聞、不作為看作修身立世的基本原則他鼓吹無為而治,論證說天下忌諱越多,老百姓反而越窮困;老百姓掌握的兵器越大,國家越是混亂難治;老百姓智慧越多,奇異事物越是層出不窮;法令越嚴明,盜賊反而越多所以将無為、無事、好靜、無欲等原則看作治理國家的基本法則在曆史觀上,他也是向後看的,主張小國寡民,認為最理想的社會是原始社會結繩記事時代的素樸狀态他說國家不能太大,百姓也不能太多,即使有先進的工具人們也不去使用,有舟船人們也不用于涉渡,有兵器也沒人打仗讓百姓重新使用結繩記事的辦法,不要物質文明,不發展文化事業,不豐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使人民無知無識,從而少私寡欲,實現容易治理的目标使人民害怕死亡,安土重業,從不遷徙遠方鄰國相望,雞犬的叫聲都能互相聽見,卻老死也不肯往來不難看出老子所贊美的理想社會是是靜态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自息,互相之間沒有往來,也沒有交流這樣的社會沒有生氣,沒有進步可言,因為在那裡人們沒有改善物質生活條件需求,也沒有豐富文化生活的欲望先進的計數方法,數學工具,高級的生活工具都沒有用處,隻用結繩就能應付得了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如果讓我們生活在這種社會環境裡,我們會喜歡嗎?老子的言論,滿篇都是這種消極退步的主張,什麼“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連帶兵打仗這樣的事情,他也主張說甯要退後一尺也不敢前進一寸,兩兵相加,哀者勝等等老子的思想如果是這般消極落後,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他呢?老子思想是一種社會政治學說,是一個治國平天下的方略它主要是寫給統治者的,即當時的權貴,天子和公侯東周以降,周天子權威一落千丈,不能節制諸侯,戰亂不息,民不聊生針對這個現實,為實現治平天下的抱負,老子提出了無為政治的理念他觀察到:統治者越是貪戀權力和财富,老百姓的生活就越困苦;統治者舉用賢能,百姓之間的競争和鬥争反而越多;統治者越是多講仁義,篡逆亂義的行為反而愈來愈多;統治者越是窮奢極欲,老百姓越發多欲難治針對現實,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後,他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治國方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使見可欲,概括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就是無為政治的基本内容老子的學說是為論證無為政治的合理性、有效性現實中侯王都是以尚賢、貴難得之貨、令見可欲的政策來治理天下的,他說這種政策不行,與之相反的政策才是治理天下的最好法則為了說服統治者相信他的學說,隻好大講特講“守柔弱”、“守下”、“不争”、“無事”的益處,并搬出“道”這個理論權威來支持它的理論宣稱“為無為”符合大道本性,“為有為”違反大道本性“為無為”就能實現使天下得太平清靜的目标,“為有為”天下反而愈治愈亂老子創作無為政治學說的動機是積極的,目标是治平天下,同樣也是積極的但其結論卻具有消極性他要求統治者隻求奉獻不圖索取,努力付出卻不圖享樂,有作為但不恃其謀私,大功于民卻不争為萬民之主其實,這些要求部分違反人性,世界上隻有極少數人能做到絕對的大公無私所以,他的治國方略與大多數哲學家所提出的治國方案一樣,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所以,不可能應用于政治實踐學老子,與學柏拉圖的《理想國》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别所以,老子其人、其說都不應該被神話最後,我現講兩個對“無為”概念的常見誤解一個錯誤觀點是,無為不是不為,而是不亂為、不妄為如果這個解釋成立,那麼就需要老子為亂為、妄為提供客觀依據,而事實上老子并沒有提供這樣的客觀的治國規律,隻要統治者學了它,治理天下就易于反掌了古今中外的統治者治理天下,都不是在先了解了治國規律之後才去治國的,都是做摸着石頭過河的工作客觀的治國規律不存在,将無為解釋為不亂為、不妄為就不能成立另一個常見的錯誤觀點是,将無為理解為以“不做”為做其實,老子在其書中已經給無為概念下過了定義無為不隻是守柔、守弱、不争、無事、不敢為天下先這些内容,無為的前提是有為、有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才是無為比如,老子講不敢為天下先,不是講建國立家就要做到最小最弱,處處居人之後,它的實際含義是在擁有了能為天下先的力量之後,不争為天下先就是說,當有了治平天下的大功勞,有了做天子侯王的資格後,卻不居天子侯王之位,才叫無為、才叫不争所以,帶兵打仗不敢進一寸,反而退一尺,不是因為我軟弱不敵,而是因為我有打赢這一仗的能力,但卻不敢輕敵,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老子的思想主張有哪三個?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頭條創作挑戰賽#老子的根本主張是無為,在解釋無為時,老子又常常使用守柔、守弱、不争、無事等觀念。比如,他把上善比作水,是因為水不與萬物争地位。萬物都以居上為榮,而隻有水總是向下流,居于萬物所不恥的最低窪處。他認為柔弱勝過剛強,所以将保持弱小看作無為的一個重要表現。他說聖人不用走出大門就能知曉天下所發生的事,不用看窗外,就能了解天道的規律。走出去得越遠,知道的東西反而越少。所以将不遠行、不廣博見聞、不作為看作修身立世的基本原則。他鼓吹無為而治,論證說天下忌諱越多,老百姓反而越窮困;老百姓掌握的兵器越大,國家越是混亂難治;老百姓智慧越多,奇異事物越是層出不窮;法令越嚴明,盜賊反而越多。所以将無為、無事、好靜、無欲等原則看作治理國家的基本法則。在曆史觀上,他也是向後看的,主張小國寡民,認為最理想的社會是原始社會結繩記事時代的素樸狀态。他說國家不能太大,百姓也不能太多,即使有先進的工具人們也不去使用,有舟船人們也不用于涉渡,有兵器也沒人打仗。讓百姓重新使用結繩記事的辦法,不要物質文明,不發展文化事業,不豐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使人民無知無識,從而少私寡欲,實現容易治理的目标。使人民害怕死亡,安土重業,從不遷徙遠方。鄰國相望,雞犬的叫聲都能互相聽見,卻老死也不肯往來。不難看出老子所贊美的理想社會是是靜态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自息,互相之間沒有往來,也沒有交流。這樣的社會沒有生氣,沒有進步可言,因為在那裡人們沒有改善物質生活條件需求,也沒有豐富文化生活的欲望。先進的計數方法,數學工具,高級的生活工具都沒有用處,隻用結繩就能應付得了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如果讓我們生活在這種社會環境裡,我們會喜歡嗎?老子的言論,滿篇都是這種消極退步的主張,什麼“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連帶兵打仗這樣的事情,他也主張說甯要退後一尺也不敢前進一寸,兩兵相加,哀者勝等等。老子的思想如果是這般消極落後,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他呢?老子思想是一種社會政治學說,是一個治國平天下的方略。它主要是寫給統治者的,即當時的權貴,天子和公侯。東周以降,周天子權威一落千丈,不能節制諸侯,戰亂不息,民不聊生。針對這個現實,為實現治平天下的抱負,老子提出了無為政治的理念。他觀察到:統治者越是貪戀權力和财富,老百姓的生活就越困苦;統治者舉用賢能,百姓之間的競争和鬥争反而越多;統治者越是多講仁義,篡逆亂義的行為反而愈來愈多;統治者越是窮奢極欲,老百姓越發多欲難治。針對現實,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後,他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治國方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使見可欲,概括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就是無為政治的基本内容。老子的學說是為論證無為政治的合理性、有效性。現實中侯王都是以尚賢、貴難得之貨、令見可欲的政策來治理天下的,他說這種政策不行,與之相反的政策才是治理天下的最好法則。為了說服統治者相信他的學說,隻好大講特講“守柔弱”、“守下”、“不争”、“無事”的益處,并搬出“道”這個理論權威來支持它的理論。宣稱“為無為”符合大道本性,“為有為”違反大道本性。“為無為”就能實現使天下得太平清靜的目标,“為有為”天下反而愈治愈亂。老子創作無為政治學說的動機是積極的,目标是治平天下,同樣也是積極的。但其結論卻具有消極性。他要求統治者隻求奉獻不圖索取,努力付出卻不圖享樂,有作為但不恃其謀私,大功于民卻不争為萬民之主。其實,這些要求部分違反人性,世界上隻有極少數人能做到絕對的大公無私。所以,他的治國方略與大多數哲學家所提出的治國方案一樣,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所以,不可能應用于政治實踐。學老子,與學柏拉圖的《理想國》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别。所以,老子其人、其說都不應該被神話。最後,我現講兩個對“無為”概念的常見誤解。一個錯誤觀點是,無為不是不為,而是不亂為、不妄為。如果這個解釋成立,那麼就需要老子為亂為、妄為提供客觀依據,而事實上老子并沒有提供這樣的客觀的治國規律,隻要統治者學了它,治理天下就易于反掌了。古今中外的統治者治理天下,都不是在先了解了治國規律之後才去治國的,都是做摸着石頭過河的工作。客觀的治國規律不存在,将無為解釋為不亂為、不妄為就不能成立。另一個常見的錯誤觀點是,将無為理解為以“不做”為做。其實,老子在其書中已經給無為概念下過了定義。無為不隻是守柔、守弱、不争、無事、不敢為天下先這些内容,無為的前提是有為、有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才是無為。比如,老子講不敢為天下先,不是講建國立家就要做到最小最弱,處處居人之後,它的實際含義是在擁有了能為天下先的力量之後,不争為天下先。就是說,當有了治平天下的大功勞,有了做天子侯王的資格後,卻不居天子侯王之位,才叫無為、才叫不争。所以,帶兵打仗不敢進一寸,反而退一尺,不是因為我軟弱不敵,而是因為我有打赢這一仗的能力,但卻不敢輕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