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書法創作中的破立與融合

書法創作中的破立與融合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4 19:03:13

有很多書法愛好者臨摹出來的字已經相當精準了,參加臨帖展也能榜上有名,但是,看他創作的作品卻大相徑庭,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異呢?關鍵就是臨創轉換能力低,缺乏臨創轉換的有效訓練。那麼怎樣提高臨創轉換能力是一個值得探讨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學習和教學的體會,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訓練達到良好的效果。

一、背臨探究法。從創作的角度說,背臨比對臨效果好,因為在背臨的過程中,不僅複習了用筆、結體,還複習了字間距,行間距,更重要的是複習了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關系,字組間的氣息的流動以及整體章法的安排。如果僅僅是複習,那麼這樣的臨帖還是停留在外觀的層面上,接下來的是探究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必須通過文字的載體來理解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意識,如果不去理解作者的意圖,那麼我們就無法借鑒,因此,我們除了要豐富自己的學識,積澱書法知識之外,還要專心一意地思考作者的用心,才能更好地認識和了解原帖的高妙。如米芾的《張季明帖》

書法創作中的破立與融合(怎樣提高臨創轉換能力)1

(見附圖)第一行的前三字“餘收張”是一個字組,筆畫由粗漸細,字體由開張漸趨收斂,字勢由右傾漸趨中正,非常自然。第二組的“季明帖”三字,最奪人眼球是的“季明”二字相連,因為這是一個名字,連在一起更有親切感,因為這兩個字寫得長,因此把“帖”寫得特别寬匾,從筆畫上與前一組對比是由厚重趨向輕盈,節奏感由舒緩向明快過渡,字間距由寬松向緊湊過渡,字勢由“餘”字的右傾到“帖”字的左傾過渡自然,兩個字組一氣呵成,節奏感對比分明,一脈相通,率真天然。每一個經典法帖都需要從氣息、節奏、體勢、疏密、收放等方面如此反複體會,這就是更深一個層次的讀帖臨帖,加深對原帖的理解。再如米芾的《蜀素帖》的開頭部分為什麼寫得疏朗而接近楷法呢?而在中段和末尾卻寫得非常緊湊而率意呢?通過探究我們知道,原來《蜀素帖》不是在紙上寫的,而是米芾受邀在别人家已經珍藏相傳了幾代的質地精良絲綢織物——絹上寫的。之所以請米芾書寫,是因為東家一直請不到敢于在絹上書寫的大書法家,而米芾才膽過人,當仁不讓,一口氣寫了自作的八首詩。試想一下,如此貴重的絹,又如此高級的禮遇,米芾一開始落筆怎麼能不認真不謹慎呢?而寫到中途已經完全适應,心手雙暢,随着情感的跌宕起伏字迹也相應地“随意落筆,備其古雅”了。寫到中途,又考慮到八首詩在一幅絹上寫完,前面的字體過大,耽心寫不下,所以字體稍微縮小和緊湊,但筆勢飛動,神采超逸,通篇的起承轉合“合于天造”,和諧悅人。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由此可見,背臨後的探究其的構成緣由必不可少。

二、逆意訓練法。當我們把一本帖已經練得相當熟練了,已經完全掌握了其筆法、字法和章法特征後,就可以根據原帖的意圖“反其道而行之”,即根據其筆法、字法和章法特征的構成元素從大小,正斜,粗細,寬窄,斷連,濃淡,枯潤,松緊,開合等等的矛盾方面反方向訓練,把大字寫小,小字寫大,端正的字寫欹側,欹側的字寫端正,粗的寫細,細的寫粗,寬匾的字寫長,長形的字寫匾……同樣,字組的關系也打破重新組合,字距緊的寫松,字距松的寫緊,原先三字一組,改成五字一組等。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加深了對筆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的記憶和理解,而且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為創作夯實良好的基礎。

三、節奏訓練法。魯迅先生說:"我國的書法藝術是東方的明珠瑰寶,它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卻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卻有舞的節奏,它不是歌卻有歌的旋律。"可見,書法是無聲的音樂,内含的節奏就是作者心靈釋放出來的思想情感的跌宕起伏,它由一根根線條表現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具體表現在筆畫的厚重與輕靈,結體的正側與收放,字組的疏朗與緊密,墨法的濃淡與枯潤等等方面。再如米芾的《張季明帖》共六行,前三行分成了七個字組(見附圖)

書法創作中的破立與融合(怎樣提高臨創轉換能力)1

,每個字組的呼應處理都不相同,或斷或連或斷連結合,其中第三行有六個字是一筆書,那麼可以根據該帖的後三行的節奏來寫前三行的内容,練順手之後,再把後三行的内容采用前三行的節奏來書寫。這樣改變原來的字組和松緊關系,就改變了原來的節奏,同時體會書家當時的意圖,這樣的練習多了,再用新的内容進行創作,就漸漸轉換過來了。

四、反複打磨法。我們創作的初期是練好創作内容的每一個單字,當我們把這種集字形式的作品寫好後,會發現寫出來的作品比較“平”,即字的大小,筆畫的粗細,字體正欹,字組的斷連都基本上差不多,看不出作品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氣息上沒有輕重緩急,節奏上沒有抑揚頓挫,行氣上沒有起承轉合,怎麼辦?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這就告訴我們先根據已經掌握了的法帖中的元素,對自己所要寫的内容先打好腹稿,然後下筆,一揮而就,一氣呵成。寫好後,懸挂于壁,再用已學的藝術元素去進行檢測它、打造它,如字的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斷連,正斜,濃淡,枯潤,偃仰、向背等等對比關系包括字組的多少與松緊,行間距的調整等等再次重寫打造。如此循環,反複打磨,臨創能力就在這樣的訓練中得以升化。

五、形式變化法。我們臨帖要獲得三方面的内容:即筆法,字法,章法。當我們已經吸取原帖的這些方法後,就要開始運用它,運用就是最好的鞏固。最有效的運用就是改變原來作品的形式,用新的形式來書寫原帖的内容。如将原來的尺牍或詩卷臨摹成鬥方、扇面、立軸、中堂、對聯等樣式,但是用筆,字法字組方式還是原帖的元素,但是卻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當然,臨創轉換的方法還有很多,關鍵在于我們的訓練要有目的性,看一個人的取向提高針對性訓練,進步就更快了。如單項訓練,專門訓練一個字結構,或者是專項的字組、一筆書、一行字及章法的訓練。我們要盡量要減少通臨的時間,把有限的時間主要放在臨創轉換的訓練上,把所臨法帖中的元素全部運用到創作中去,就能很快提高臨創轉換能力,從而創作出賞心悅目令人贊歎的優秀作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