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王成良與趙東明兩人是隔壁鄰居,都是靠種田為生,平時關系還不錯。
由于趙東明頭腦靈活,又比較能幹,經年累月下來,家裡囤糧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小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反觀王成良就不同了:基本上是月月完,年年光,家裡一點餘糧都沒有。
本來這也沒什麼,十個指頭伸出來還有長短,過日子嗎,總會有好醜之分。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 ,人有旦夕禍福——
這一年,毫無征兆地就這麼發生了百年難遇的大旱,田裡的莊稼全都枯萎了,老百姓顆粒無收,王成良與趙東明自然也難逃厄運。
趙東明家到無所謂,反正有不少屯糧可以接茬。可王成良家就慘了,沒了收成,家裡又沒有餘糧,便隻好在家躺着等死。
眼見鄰居家都已經揭不開鍋了,心地善良的趙東明,便慷慨地送給了王成良家一鬥米(擱在現在差不多12斤米的樣子)。
一鬥米不多,然隻要就着點麸皮,省着點吃,還是能對付不少時日的,也就是說,對于趙東明來說或許根本不值一提的一鬥米,卻解了王成良的急,救了他的命。
王成良是個明白人,事後特意找到趙東明表示感謝,并承諾來年一定加倍奉還。
趙東明根本就沒放在心上,為将好人做到底,又笑着對王成良說道:
“你看這樣吧,我再送你一擔米(相當于十鬥米),反正一時半會兒你家也抹不開鍋,一擔米雖然不算多,但省着點也能湊合幾個月。”
王成良想想也對,千恩萬謝後,開心地擔着一擔米回了家。
然而回到家後,他的兄弟看到王成良自趙東明家挑回來的一擔米後,卻很生氣地對他說道:
“這一點糧食能夠吃多少時日啊?他趙東明谷倉内那麼多糧食,足夠吃好幾年的了,卻就送這麼一點給我們,這是人幹的事嗎?”
王成良嘴上沒有作聲,心裡卻很不是滋味。
于是幾天後,憋着一口氣的王成良逢人便說:趙東明如何如何不夠意思,如何如何不上路子......
這些話很快便傳到了趙東明的耳中,趙東明自然是十分氣憤:
“你王成良可真不是個東西,我白白送你那麼多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如此毀謗我,真是欺人太甚了......”
自此後,兩家便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鬥米恩,擔米仇”表面意思:
當一個人快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鬥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可是你要給他一擔米,他可能會覺得:你既然能給得起一擔米,便就能給兩擔,三擔......甚至更多。
如果你不給,便就會成為他的仇人。
衍生來講就是:如果你給一個在危難中的人以幫助,即使是很小的幫助,人家也會感激你一輩子;然若要你繼續将這種幫助持續下去,久而久之,對方就會認為你是理所應當的,本就應該這樣。
而若哪一天因為某種原因你沒有幫助到他,他便會因此而記恨你,指責你,直至仇恨你。
我覺得“鬥米恩,擔米仇”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其實很簡單:
救急不救窮——
什麼是“急”?
打個比方:你一個朋友的父親生病住院了,急需一大筆錢,這就叫做“急”;而你恰巧有一筆閑錢,借給他了,這就叫做“救急”。
就像那一年顆粒無收,王成良快要餓死了,就叫做“急”;而趙東明慷慨地送給他一鬥米,便就叫做“救急”。
碰到這種情況是需要“救”的,如果不“救”,那叫“不道德”。
什麼是“窮”?
還是打個比方:你一個朋友出國旅遊,開開心心地玩了一圈回來後發現錢包空了,便是連好幾個月的生活費都搭上了,這就叫做“窮”,一種“變态”的窮,而這時候,他若向你借錢,你若不借,便就是“不救窮”。
這種“窮”是不能救的,因為:救完後不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後面他還會繼續向你要......這就是人性。
所以“急”與“窮”不在事,而在于人心。
總結:人之初,性本善——
人心生來都是善良的,慈悲的;但千萬不要以此為借口濫發善心,亂用慈悲......因為随着人的慢慢長大,人心是會變的......你的善良未必會得到好報,你的慈悲也未必會有好的下場......
做一個善良的人固然重要,而做一個聰明的善良人則更加重要。
首先得學會保護自己,最後才能夠擁有善良的資格!
謝謝觀賞!
關注我,每天都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