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道法自然,舊藏玄冥;天将牛頓,萬物生明。
1727年,牛頓逝世,英國以國葬規格将他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出殡那天,擡棺椁的是兩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前來送葬的人将街道堵得水洩不通。在哀歌裡,世界與這位科學巨人告别。
威斯敏斯特教堂
學過物理的我們對牛頓并不陌生,牛頓構建了宏觀物理大廈,徹底改變了科學發展的進程,牛頓機械宇宙力學體系,在自然科學領域裡占據了長達兩百年的統治地位。
牛頓留給人們的理論有很多:萬有引力、微積分、力學體系.....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主要帶大家回顧一下最經典的牛頓力學三大定律。
物體為什麼會動,長期以來,人們直覺認為,物體的運動是與推、拉等行為相聯系的,如果沒有推拉等,物體的運動便會停下來。根據這些經驗,壓力士多德得出結論:必須存在某一動作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否則隻能靜止在某個地方。
400多年前,伽利略做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讓一個小球從靜止狀态開始運動,沖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磨擦(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是個理想實驗假設),小球将達到原來的高度。如果第二個斜面角度更小,則小球仍能達到原來高度,隻是運動距離更遠.....如果第二個平面完全水平時呢?小球将永遠運動下去。伽利略由此推斷: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伽利略斜面實驗
伽利略同時代的笛卡爾也研究這個問題,他認為運動中的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繼續以同一速度同一方向一直運動下去,他還認為,這應該成為一個原理。
站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巨人的肩膀上,牛頓提出了力的概念,它将物體間複雜多樣的相互作用抽象為“力”。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态或靜止狀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态。
物體這種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态或靜止狀态的性質叫作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被叫作慣性定律。 描述物體慣性的物理量是它的質量。
任何物體都和周圍的物體有相互作用,不受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因此描述的是一種理想狀态,不可能用實驗驗證。
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态的原因,而是改變運動狀态的原因。
2、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可用公式: F=ma表示。
牛頓第一定律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定性地說明了力,牛頓第二定律則從數量上定量的說明了力,這樣我們不僅知道力的存在,并且能夠定量的分析、計算力。
在平直路面上,質量為 1 100 kg 的汽車在進行研發的測試,當速度達到 100 km/h時取消動力,經過 70 s 停了下來。汽車受到的阻力是多少?重新起步加速時牽引力為2 000 N,産生的加速度是多少?假定試車過程中汽車受到的阻力不變。
小車受力圖
解: 初速度 v0 = 100 km/h = 27.8 m/s,末速度為 0,滑行時間 t = 70 s。 加速度為:a=-v0/t 由牛頓第二定律: 阻力F= ma= -m(v0/t)= -437N 重新啟動後,汽車所受合力為:F合=2000N-437N=1563N 由牛頓第二定律: a2=F合/m=1.42m/s2 .
3、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我們在拉車的時候,車子會受到我的拉力,同時,我們也會受到車的拉力。我們給車子的力抵消了車子輪胎受到的摩擦力,所以車子動了。同時,由于地面給了我們一個向前的摩擦力,抵消了車子對我們施加的向後的拉力,所以我們能夠向前走。 很多靜力學問題可以用牛三來解決,當一個物體靜止時,其受力為總和為0,然後就可以用牛頓第三定律分析各個部分受到的不同的力。
延伸一點:動量的公式: E=mv 。牛頓第三定律的重要動力學内涵是:動量守恒。如火箭發射:噴射出來的燃料的動量抵消了火箭向上的動量,如果燃料一直沖向地面,因此火箭便一直往上沖。
長征五号火箭發射
牛頓力學定律就講到這裡,現在故事時間,我們接開頭,講一下牛頓與蘋果的愛恨情仇。
青年牛頓與蘋果
在牛頓送葬的隊伍裡,有一個當時尚未為人所知的小人物,他就是逃難到英國的伏爾泰,他被現場的場景所震驚,便花心思去各種打探牛頓的事情,其中就包括:牛頓如何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蘋果砸到牛頓,牛頓頓悟,想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是牛頓的外甥女告訴伏爾泰的,伏爾泰信了,然後寫進自個的書裡,從此,蘋果與牛頓與萬有引力三者之間就扯上了關系。
至于那顆蘋果樹是否真的存在?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存在的話,應該長在牛頓的鄉下老宅内。牛頓在倫敦讀書時候,适逢黑死病流行,為躲避瘟疫,牛頓躲回鄉下,并在那裡度過了開挂的一年半時間,在這18個月裡,他思考數學問題、計算星軌、探索萬有引力.....那一年,1666年,是牛頓的奇迹年,是牛頓的高産年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