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自我厭惡(Self-loathing),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覺得自己很不好,讨厭自己,甚至憎恨自己。它不僅是對自己有負面的評價,而是一種較為深層的、指向自己整個人的厭惡。
自我厭惡可能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工作中,自我厭惡者總是會注意到糟糕的部分,甚至堅定地認為:“如果硬要說自己擅長什麼,大概是發現自己的不足,和搞砸一切吧”。在生活中,我們無法避免和他人比較。我們總是過得小心翼翼,總是反思自己,似乎别人都是對的,而自己總是不好。這其實是在經曆自我厭惡。
自我厭惡者,人生隻有黑暗面
自我厭惡是一種很痛苦的心理問題,相對于正常人來講,誰都會有消極的時候。
而當正常人遇到消極心态時,絕大多數都是可以理智的去分析自己,從而将狀态調整到樂觀的一面。
但自我厭惡者卻很難,因為在他們的内心中隻有黑暗的一面,不會去嘗試改變,也不會接受他人幫助,消極的心态會充斥他們内心。
另一方面,人的大腦通常都是傾向于消極的,你可否思索過這樣一問題:
當看到一塊玉,你往往會在贊賞這塊玉優點的同時,還盯着這塊玉的不足之處,或是質地不佳、或是顔色不正等等,隻要有任何一點瑕疵,你的目光就很難擺脫。可見,自我厭惡形成的本質原因就是,你如何看待問題,是以積極、陽光的心态,還是以消極、黑暗的心态,這将影響你是否會成為一個自我厭惡者。
盡管,有時候你已經習慣了在自我批評裡尋找改變的動力,不過,這并沒有讓你更能接受來自他人的負面評價,或者說,這反而使你對于他人的态度和看法都變得異常敏感,常常把别人的意見都當做是對自己的指責,比如,對方隻是在說這家餐廳糟透了,但你卻覺得他意有所指——“他是不是想說我連餐廳都不會選,我簡直糟透了”。
更甚之,你很難原諒自己的錯誤和失敗,總是糾結于過去的遺憾、錯誤或失敗,這表現為:你隻記得錯誤發生的那些時刻,而關于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卻會被你有意無意地忽略;不僅如此,你還常常陷入對過去的“反刍性”思考之中,即你總是帶着負面的态度去反複“咀嚼”、琢磨已經發生的事情,耿耿于懷自己都做了哪些不該做的事,或是犯了不該犯的錯。
“隻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多麼讓人讨厭”
之所以筆者會寫到這個話題,實在是因為本人也被這種情緒日複一日地折磨和困擾着。甚至常常覺得自己有一些難以釋懷的對話和行為,這種認知會使你厭惡自己,它使你覺得,你對自己和他人的理解非常失敗,你不配得到他人的愛。
Edward Higgins在自我偏差理論中提出三個自我:實際自我,理想自我,應實現的自我,當我們厭惡自己時,應實現的自我與實際自我産生偏差,如果實際自我也得到了不好的外部評價,我們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自我厭惡之下,很少有人會清醒理智的看待自己。擁有這種想法的人幾乎都是雞立鶴群的“異類”,由于幼年時的創傷體驗,他們不愛自己。他們可能曾經被親近的人傷害,或者幼年沒有得到滿意的愛,成年後,安全感的缺失使他們自感低人一等。
他們習慣在人前扮演好好先生,将所有的攻擊性情緒都指向自身,好好先生的背後,是無處釋放的負面情緒對自我過高的期待。
如何停止自我厭惡?
小時候我時常感到自卑,這時我習慣做一件事:微笑練習。
當我感覺很自卑的時候,我會大笑;當我很尴尬的時候,我會微笑。并非我真的很開心,而是我希望通過微笑行為,帶動情緒上的開心。
除了微笑練習,我還會嘗試與他人溝通和分析來自内心不安全感的真實性。這些方法,都可以一定程度地緩解自我厭惡的情緒。
實際上,自我厭惡仿佛一個不太準的指南針,最開始迷失了道路,在外界的幫助下,慢慢找到終點的正确位置。請朋友羅列的優點,和我自認為的優點,就像雷達一樣,每一次對比,都讓我越來越冷靜,越來越客觀,越來越不容易迷失自己。
找到裂口之後,接着要做的就是修複。修複内心很考驗耐心,最好具備一點匠人思維,精密的剖析自己的不安全感來源,越仔細越好。
其實,當我們沉浸當下做點滴小事的時候,反而更容易成功。這大概就叫做: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與其說接受自己不如說是不斷地了解自己、理解自己,了解得越多,對它的掌握就越得心應手。
接受我們均有好有壞,有局限有天賦,承認它們的存在。解脫于自我判斷和批評,你就會自由,自由地選擇發展的方向,也叫做聽從内心的聲音。
接受自己是一個漫長的自我理解、并與自己達成和解的過程,而并非是一個可以拿來使用的技術和手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