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說最早出自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他的作品《人間詞話》中講人生劃分為三個境界,并分别用一句詩詞來表示不同境界的心态,分别為:
第一境界是“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是“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是“得”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原來的詞意,很明顯大多寫人間兒女私情。然而王國維先生卻很巧妙地借用來講做學問的境界。一語中的,講得非常透徹。
青山不老,看盡炎涼世态;佐酒笑語,釋去心頭重負。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總會在奔騰中沉澱下些許的永恒。與人生短暫虛幻相對的是超然世外的曠達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02
曠達自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
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03
深邃隽永行宮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這首絕句語言平實,但很有概括力,精警動人,也很含蓄,給人以想象的天地,曆史滄桑之感盡在不言之中,寓意深刻,自來評價很高。
04
蒼茫絕世登幽州台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首詩沒有對幽州台作一字描寫,而隻是登台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雖然隻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飽蘸感情,淩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
05
超脫自我終南别業
【唐】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在生命過程中,不論經營愛情、事業、學問等,勇往直前,後來竟發現是一條沒法走的絕路,山窮水盡的悲哀失落難免出現。此時不妨往旁邊或回頭看,也許有别的路通往别處;即使根本沒路可走,往天空看吧!雖然身體在絕境中,但是心靈還可以暢遊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賞大自然,體會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不覺得自己窮途末路。
06
脫俗超塵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擡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07
歲月無常代悲白頭翁
【唐】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顔色,坐見落花長歎息。
今年花落顔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複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顔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顔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台文錦繡,将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卧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以優美、流暢、工整的對句集中地表現青春易老世事無常的感歎,富于詩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曆來廣為傳誦。
08
人世滄桑憶秦娥·箫聲咽
【唐】李白
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别。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阙。
唐代、漢代過去了,隻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獨的陵墓,面對着西風殘照。這固然是過去的遺迹,然而它又是實實在在的實景,同時,這“西風殘照、漢家陵阙”的實景又必然使人聯系到王朝的未來。于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界限被取消了,渾融在一起,曆史的時序給人們留下的隻是一種表象——“西風殘照,漢家陵阙”。造成一種悲壯的曆史消亡感,或者說是毀滅感,填塞在人們心頭,這就是曆史反思的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