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博中心的非遺展示融入了科技元素。
汕頭首家非遺體驗館開門迎客。
國家級項目14個,省級項目51個,市級以上項目160個;國家級傳承人5人,省級傳承人56人,市級以上傳承人219人……這組搶眼的數字,正是汕頭最新亮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下稱“非遺”)家底。
6月11日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汕頭開展為期9天的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通過非遺項目展示展演和巡遊、美食類非遺集市、非遺購物節和大師精品拍賣、潮劇和潮樂展演、非遺講壇、非遺法宣傳等12項活動,向外界展現近年來非遺保護工作的成績。
作為曆史悠久、民俗文化豐富的文化之鄉,汕頭非遺品類豐富、形态多樣。自2006年4個項目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以來,汕頭不斷完善非遺名錄體系和傳承人體系,逐步建立了機構、隊伍、投入等保障機制。多方合力保護傳承,不僅讓非遺“活起來”,也讓其成為助力汕頭打造區域文化高地的城市文脈傳承。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楊立軒 通訊員 王秀楠
保護
修繕百年街區
保留曆史風貌
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汕頭小公園開埠區,是全國34個開埠城市中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開埠區。走進這裡,連排林立的騎樓群中西合璧,相當壯觀,俨如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但曾幾何時,這些雕梁畫棟的騎樓群,也一度是搖搖欲墜的斑駁危房。修繕古建築,便成了一件與時間賽跑的事。
2016年,汕頭啟動小公園開埠區修複改造試點工作,以西堤路31号—57号(單号門牌)多棟騎樓作為試點建築。要如何實現修舊如舊,不僅考驗着修繕團隊的功底,也關系到後續片區改造項目能否順利推進。
最終,這一重任落到了年過七旬的紀傳英身上。
在此之前,紀傳英用大半輩子與古建築打交道,他将古建營造技藝帶出汕頭,走向世界各地。其中,由他主導的新加坡粵海清廟項目,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産保存優異獎”、新加坡政府“舊建築修複工程獎”等榮譽。
然而回到小公園項目,紀傳英還是面臨着不少新的挑戰。建築破損嚴重、灰塑風化脫落、沒有現成圖紙等棘手問題,就擺到了紀傳英團隊面前。
“我們翻找了大量的相關曆史照片和材料,充分考慮建築特點,堅持對原形制、原工藝、原材料進行深入研究,使用了包括貝灰、河砂、糯米、紅糖等傳統材料,力求在修複過程中盡量保持建築的原汁原味,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築的曆史信息。”紀傳英說,為做到修舊如舊,雕刻師傅們根據原先留存的圖案框架,推測出原先的圖案,進行手工描繪;從騎樓屋頂、窗台四周到支柱頂端的各種灰塑裝飾物,工程方都進行了全部保留和修複,細緻程度達到雕塑不增一花一草、屋内不少一梁一柱。
“古建築是讓人記住鄉愁的重要因素,它承載着特定曆史時期的文化内涵和社會曆史。”紀傳英說,他一直堅持把古建築上的每個細節當作有着悠久曆史的文化載體去對待,在不改變古建築現狀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貌。
紀傳英團隊還運用了不少新材料和新技術去還原騎樓的曆史風貌。例如南生百貨大樓外立面的修繕,其中的彩色玻璃就是按照原來的老工藝去定制。為了解決騎樓牆體軟塌的困難,團隊加上了水泥、黏合劑等新材料增強牆體耐久性,并通過上色的特殊處理讓建築得以恢複原貌。
從試點建築開始,短短4年間,紀傳英團隊逐步完成對小公園開埠區7條街共4.7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修繕工作,留住了海内外潮人鄉愁的同時,确保了工程安全。
而這樣的傳統技藝,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保護。2016年,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被列入汕頭市龍湖區第五批非遺項目,之後一路晉級,并于2021年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作為代表性傳承人的紀傳英,目前仍活躍在古建築修繕領域,同時還授徒傳藝,讓年輕一代更多地了解傳統建築,了解古建築文化。
傳承
從潮劇到美食 讓非遺放光彩
從區級非遺項目到國家級非遺項目,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在短短5年間迎來了高光時刻,這也是汕頭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汕頭以非遺保護、平台建設、法制建設、潮劇潮樂建設、宣傳推廣為重點,全面構建非遺保護傳承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家、省、市、區(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和傳承人體系,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基地、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等平台建設。同時,堅持在提高中保護的理念,建設一批非遺專題展示館、博物館、傳習所。
今年5月,汕頭市12個項目新列入第八批省級非遺名錄,58個項目新列入第七批市級非遺名錄。至此,汕頭市級以上非遺項目達到160項,全面涵蓋非物質文化遺産十大類别。
在汕頭老城區外馬路,汕頭市非遺展示館設立在此。走進館内,每一處布置擺設幾乎都還原了潮汕人熟悉的場景。以潮式粿品制作為例,場景内就包括了竈台等原始工具,讓人仿佛置身于那段曆史歲月。據了解,該非遺展示館于2014年列入汕頭“十大民生工程”,在原有展廳的基礎上擴建并于次年開放。
被譽為“南國奇葩”的潮劇,多年來創作生産了一大批優秀創新劇目,培育了一批潮劇新秀和國家級梅花獎演員。2016年,廣東潮劇院潮劇保護傳承基地建成使用;2017年,老媽宮戲台揭幕,成為汕頭市傳統戲劇展演的重要場所。
汕頭的傳統技藝和美術非遺項目,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閃光點。剪紙、抽紗、珠繡、木雕、石雕、嵌瓷、内畫、金漆畫、陶瓷微書等工藝美術體現了巧奪天工的美學技藝。2019年,汕頭市潮汕文藝人才一條街啟用,首批設立7個大師工作室,集體驗互動、展示和銷售于一體,成為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
結合非遺保護實際,汕頭還先後出台了《汕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扶持辦法》和《關于促進潮劇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一批潮劇藝術精品多次榮獲國家級和省級大獎。同時,辦好每年一度的“文化遺産日”非遺系列活動,積極組織非遺項目參加中國非遺博覽會等國内展演展示活動,讓非遺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2021年,在《“四海同春”2021全球華僑華人春節大聯歡》節目中,魚飯、牛肉丸、蚝烙、鹵鵝、粿品、英歌舞等一一亮相,讓汕頭非遺美食和民俗文化向全國觀衆展示。
共享
融入現代元素
走進百姓生活
非遺項目有了保護之後,如何更好地傳承,也是許多非遺工作者考慮的現實問題。
作為民間藝術,非遺的精髓在于傳統手工技藝,但部分類别制作繁複、利潤低、市場小,導緻項目陷入日漸式微、非遺傳承人“人走藝失”的傳承困境。
“要把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做好,首先要讓傳承人過好生活,讓更多的群衆接觸非遺、了解非遺。”汕頭市文化館副館長陳少冰記得一個細節,多年前他與一名非遺傳承人參加宣傳推廣活動,當新聞媒體進行采訪時,原本對技藝了如指掌的非遺傳承人竟沒能完全表述制作過程。
“很多非遺傳承人一輩子都潛心研究技藝和創作生産,不擅長将這種傳統文化推廣出去。”陳少冰認為,要推廣傳承非遺,沒有人能比非遺傳承人更加了解項目的核心。
于是自2017年起,汕頭市文化館在全國率先推出“非遺講壇”,邀請非遺傳承人現身授課,将非遺知識傳遞給大衆。截至目前,“非遺講壇”已連續舉辦了54期,吸引現場觀衆超過5000人次,通過網絡直播觀看人數超12萬人次。
有了優秀的講師,如何吸引更多群衆參與和體驗,讓非遺走進百姓生活,就成了非遺傳承的下一步工作。
為此,汕頭市文化館又先後開展“工夫茶沙龍”“我是非遺小小傳承人”“非遺集市”等活動,通過文化交流、專業培訓、文創集市等形式,為非遺文化傳播搭建互動平台。
陳少冰表示,近年來,汕頭市文化館還開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課堂”“非遺進社區”等活動近300場,未來将計劃“非遺進高校”,讓即将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了解傳統藝術,為非遺項目的發展拓展更多的可能性。
這番保護傳承和創意創新的探索行動,拓展了非遺項目的生存發展空間,也為汕頭市文化館帶來更多的關注度。
2015年該館被評為國家一級文化館,2018年獲“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先進集體”“汕頭市文明單位”等殊榮。同時,還先後被命名為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汕頭市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基地、汕頭市統一戰線同心驿站、汕頭市海外聯誼會文化驿站、汕頭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等。
“非遺項目申報後,如何長久活下去、真正活起來,是我們在保護傳承工作上的一個考題。”陳少冰表示,接下來該館将繼續創新推廣傳承方式,探索與現代科技結合,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實現人民共享。
目前汕頭有42個市級非遺保護傳承基地,10個省級非遺保護傳承基地
10個市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
2個省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
6個市級非遺研究基地, 3個省級非遺研究基地
3個市級非遺工作站, 1個省級非遺工作站
1個省級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
一線走訪
首家非遺體驗館
落戶小公園
要數汕頭當前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小公園無疑是其中之一。而在這裡,非遺的保護傳承近年來也有了新的落腳點。
在小公園開埠區安平路三十七号和三十九号,汕頭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館開門迎客。走進館内,琳琅滿目的非遺作品,小巧精緻的文創産品,現場授課的非遺傳承人,無一不诠釋着“讓非遺活起來”的傳承行動,也讓文旅融合有着全新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潮汕曆史文化博覽中心的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自去年10月開放後也成了汕頭的網紅打卡點。該館集中展示了汕頭、潮州和揭陽三市的代表性非遺項目,規模位居廣東省前列。
讓到訪者享受沉浸式非遺體驗
“北方的剪紙大多剪成窗花貼窗戶上,汕頭的剪紙更加精細,還能像藝術品一樣擺在家裡欣賞。”在汕頭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館一樓,剪紙區域吸引着遊客王先生的駐足觀看。巨幅剪紙壁挂、融入工夫茶元素的剪紙小挂件……對于第一次看到潮汕剪紙的王先生來說,每一件作品的技藝都讓他大為驚歎。
除了剪紙,該體驗館還設置了潮州金漆木雕、印章镌刻技藝、瓶内畫、潮繡等14個潮汕非遺項目展示區。展示區旁設置體驗區,市民群衆可現場體驗潮汕的非遺技藝。其中,精美小巧的潮劇盔頭、120多年曆史的汕頭印章镌刻技藝,都吸引着不少市民遊客圍觀。
在非遺體驗館二樓,市民群衆正體驗潮繡技藝的魅力。堅守潮繡珠繡技藝的人非常少,潮繡珠繡非遺傳承人洪裕靜默默堅守這項技藝已有40多年。
體驗館三樓是展示和體驗有中國古代茶文化“活化石”美譽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潮汕工夫茶。在精緻優雅的茶空間,茶藝師一雙妙手不急不緩,向人們展示開水熱罐、壺蓋刮沫、淋蓋追熱、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多個環節組成的潮汕工夫茶沖泡技藝
不僅可動手體驗,市民遊客在這裡還能品嘗美食味道。
作為潮汕文化的一種象征,佛手是觀賞、藥食兩用的名貴藥材,具有疏肝理氣、保健養生的功效。在該體驗館,市民遊客可品嘗到新鮮佛手搭配檸檬制作的飲品,體驗一回地道的潮汕味道。
讓非遺作品有更好的推廣平台,讓每一名到訪者享受沉浸式的非遺體驗,正是汕頭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館設立的初衷。
據介紹,該體驗館設立在人氣街區小公園,通過優秀作品展示和市民遊客對非遺技藝的體驗活動,為非遺文化傳播和傳承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方式。同時,将非遺文化賦能文旅融合和小公園開埠區的保育活化工作,讓更多市民、海内外遊客領略汕頭非遺的獨特魅力。
多媒體技術讓非遺“活起來”
走出小公園,非遺保護傳承的步伐一路延伸。
位于汕頭市濠江區潮汕曆史文化博覽中心,去年10月迎來了全新的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與小公園的非遺體驗館不同,該館展出的非遺項目數量更多,範圍更廣,涵蓋汕頭、潮州和揭陽三市的代表性非遺項目,規模位居廣東省前列。
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共分為12個特色展區,是展現潮汕悠久曆史文化和深厚人文底蘊的窗口。在這裡,樓層空間挑高從近5米上升到7米,上躍式建築空間可以滿足非遺項目的展示陳列。展館有龍舟模型、照壁、祠堂、潮汕民居等實物,從民俗、文化、建築、人物、生活環境等不同角度,對潮汕的區域形象進行刻畫和展現。
值得一提的是,館内每一處設計與布置都頗費心思,融會古今,虛實結合。其中,更使用各種大型現代裝置來展示潮汕非遺項目,動态的音像光影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親身體驗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
記者走訪看到,不少市民近距離觀看非遺項目潮劇的各種服飾、袍服的潮繡、冠帽的制作,還在潮劇戲服試穿戴系統前,挑選自己喜歡的角色,穿上冠帽袍服,打卡發上朋友圈。
據了解,館内部分非遺項目運用了多媒體AR增強技術,通過對視頻、音頻、動畫、圖片、文字等媒體加以組合應用,生動、形象、準确地反映和展示,促進觀衆視覺、聽覺及其他感官和行為的配合,創造嶄新的參觀體驗。
“這樣的現代科技體驗,讓年輕人更直觀地了解非遺。”從廣州來汕頭遊玩的林小姐,特意安排了半天時間體驗潮汕曆史文化博覽中心。她說,很多年輕人對非遺的技藝和精髓并不是很了解,大多是通過父母或書本獲知。通過這種科技感十足的體驗方式,能讓非遺變得更加有趣、更加年輕化,也更接近年輕人,有利于年輕的一代重視并保護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