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們國家,大象溫順可愛,雖然偶爾會闖入人類居民區鬧事,但很少會傷人。
然而津巴韋布的大象卻頻頻傷人,甚至“殺人”,2021年導緻了72人死亡,2022年截止到5月份,大象已經造成了60人死亡,50人受傷。
大象俨然成為了“殺人象”。然而另一方面,大象是植食動物,顯然攻擊人類的原因并不是因為食物,那它們為何會頻頻作惡傷人呢?
我國也有大象分布,生活在我國的大象,會像津巴韋布的大象一樣頻頻傷人嗎?
津巴韋布位于非洲,生活在當地的大象屬于“非洲象”,生活在我國雲南的大象屬于“亞洲象”,和亞洲象相比,非洲象體型更大。
因為象牙的緣故,曆史上大象遭受過多國獵殺,目前仍舊有許多國家存在着盜獵象牙的現象。
但是津巴韋布是一個保護措施做得非常好的國家,這裡的大象非但沒有減少,反而以每年約5%的速度增長,目前該國擁有10萬頭大象,約占整個非洲大象種群的1/4。
大象增多原本應該是好事,但不幸的是,當地大象的種群數量遠超過自己生态承載量,這意味着:大象泛濫了。
大象是植食動物,而且它們的消化能力并不強,這就意味着想要維持生存,它們必須要每天進食大量的食物,其中一頭成年非洲象每天要進食大約300斤的食物。
超出生态最佳承載量之後,大象為了覓食會遷徙到别處,在此過程中,大象就可能與人類相遇。
另一方面,津巴韋布地區生活着1500萬人,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人口的增長以及貧困人口較多,也使得人類會擴大自己的農田,畜牧業等。
土地的面積是有限的,但是大象和人類都想要争奪更多的土地,因此矛盾發生了。
不斷擴大的大象種群,會破壞農民辛辛苦苦種植的莊稼,與牛群争奪食物,激化人與大象的矛盾。
而另一方面,大象雖然是植食動物,但它們記憶裡非常驚人,曾經有一頭生活在田納西州的大象,與一頭陌生大象相遇後,很快熟悉了起來,就像是久别重逢一樣。
工作人員很納悶,後來才知道這兩頭大象曾經在同一個馬戲團待過幾個月,然而這已經是23年前的事情了。
大象還會記住食物的路線,尤其是在農作物即将成熟時,它們就會沿着記憶的路線前來覓食,一晚上就能毀掉農民辛辛苦苦種植一年的收成。
而當人類攻擊大象時,大象不僅會展開報複,甚至還會因為記憶力驚人,而長時間攻擊對方。
新聞上曾經報道過一個人曾經用針狠狠地紮過一頭大象的鼻子,結果20年後大象認出了這個人,對其展開了報複。
還有,大象還是種群活動,一旦其中一人傷害大象,可能會招來整個種群的反擊。大象雖然是植食動物,但它們在當地是無敵的存在,即便是獅子遇到它們,也隻能繞道走。
所以,當它們攻擊人類時,人類很難有反擊之力。再加上遭受大象攻擊的人大多是貧困的農民、牧民等,被攻擊後很難接受較好的醫療,因此傷亡率較高。
必須要說的是,大象非常危險,但這并不代表它們會主動傷人。
我國大象之所以沒有像津巴韋布大象一樣傷人,其中一個原因是生活在我國種群的大象并未泛濫,大象種群數量較少,而且大多數都生活在保護區内,很少和人類發生沖突。
其次,我國大象雖然都生活在保護區内,但是偶爾也會外出闖入人類居住地附近,啃食農作物。不過我國有完善的賠償機制,被大象取食的農田能夠獲得一定的補償。
去年大象一路向北過程中,雖然破壞了很多農田,但當地農民對此并無怨言,更不要說會主動傷害大象。
這些年來,專家們在研究,在大象保護區周圍,種植一些大象不愛吃的農作物,而不是大象愛吃的玉米,香蕉等,減少人與大象的沖突,既保護了人,又保護了大象。
再者,我國還在保護區内為大象修建“食堂”,所謂的食堂就是種植一些大象愛吃的植物,為大象營造一個适宜生存的空間。
之所以要保護大象,是因為它們對于當地生态鍊非常重要,一方面它們體型較大,種群一起活動,它們一起行動時會在森林中蹚出一條路,這就是“象道”,象道可以幫助其他動物快速穿行,有利于其他動物覓食和逃生。
另一方面,大象進食量大,但消化能力不強,它們的糞便中包含了許多植物種子,幫助植物擴散到更遠地方。
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保護野生動物,但其實野生動物并不是越多越好,當超過了當地生态最佳承載量時,它們就會成災,比如:野豬以及津巴韋布的大象。
津巴韋布的大象頻頻傷人,主要是當地大象數量太多的問題。當大象密度較大時,它們進食量大,會啃食幼苗,導緻許多植被還沒長大就已經被吃光,對于其他植食動物而言非常不利。
因為很多樹木幼苗無法長大,也使得鳥類缺乏築巢空間,對于鳥兒的生存也非常不利。
大象還會進食大量的水,在旱季時,它們會消耗更多的水資源,危害着其他生物的生存。
不過因為大象分布不均勻,雖然津巴韋布大象泛濫,但非洲其他地區的非洲象較少,所以大象仍舊是瀕危物種,需要我們保護。
#大象##奇妙的動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