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中有一道很著名的菜叫作“魚羊鮮”,所謂魚羊鮮,其實就是将魚和羊肉一起烹饪,很多人認為這兩種食材到了一起會有鮮味,甚至說這就是古人造“鮮”這個漢字的原因,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古人在造鮮字時,可沒有這樣的想法。
黃帝時期的倉颉,在造“鮮”這個字時,認為活魚的味道就是鮮的味道。為了能夠形象的表達鮮味的具體口感,他對鮮味進行了數字化的描述:在造這個鮮的文字時,他一口氣連寫了三個魚字,強調了鮮味和魚味之間,在數量上的換算關系。隻是為了符合漢字是方塊字的書寫規範,這才戀戀不舍的把本是左中右結構的字形,寫成了上下結構的“鱻”字。因此在漢代以前,表新鮮義項時,人們使用的是“鱻”這個字。漢代以後,繁體的“鮮”字取代了繁瑣的“鱻”字,“鱻”自此廢棄不用。
現在我們所使用的鮮字,也是一個會意字,上面是一隻羊,下面是一條魚。不過,這并非是說羊和魚燴成一鍋即為“鮮”,而是用羊表示味美,下面的魚則表示類屬,意思是“鮮”屬于魚類。《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鮮,魚名,出貉國。”鮮本來是一種産于貉國的魚的名字。由此,鮮又引申出新鮮的含義,如枚乘《七發》:“鮮鯉之。”意即新鮮的鯉魚片。而當鮮讀三聲的時候,字義為“少”,這也是從“新鮮”的義項引申出來的--正所謂屢見不鮮,東西多了就不新鮮了。《詩經·揚之水》中說:“終鮮兄弟,維予二人”,意思就是缺少兄弟,隻有你我夫妻二人。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悠久曆史的民族,漫長的時間流逝常常幫助我們将生活的經驗上升為人生的智慧。有句話“治大國如烹小鮮”,我們都很熟悉,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是這樣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中華文化對人的啟迪,總是以最為形象的比喻,引申出最為經典的理論。比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是用松柏的耐寒來歌頌人性品格的韌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用江河滔滔奔流不息來形容時間如流水的白駒過隙。這裡,老子怎麼會把“治大國”與“烹小鮮”聯系起來呢?有烹調經驗的人都知道,煎煮小魚最是要耐心細緻,不能随意翻動,作料要恰到好處,火候要掌握得當,要尊重烹饪的規律,否則就會或爛或焦,或鹹或淡——“烹”這個字正體現出切勿輕舉妄動的審慎态度。治理大國同樣如此,有些人認為治國理政應該氣勢磅礴、大刀闊斧、鐵馬金戈,然而老子深明大國之亂會帶來的民生疾苦,因此提出治理大國更要謹慎小心,既不能操之過急求政績、朝令夕改亂折騰,也不能懈怠馬虎不負責任,而應了解國情,體察民意,尊重規律,科學施政。所以他以“烹小鮮”的動作來比拟治理國家之兢兢業業,這正是一種舉重若輕、化大為小的智慧。
2013年3月19日,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在回答巴西《經濟價值報》記者“領導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感受是什麼”的提問時,這樣回答道:“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麼複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态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确,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遇到的問題與挑戰也不少。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内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妙喻,叮囑所有黨員領導幹部:“烹小鮮”是日常生活小事,尚需要用心、盡心方能做好,“治大國”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更需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覺加滿油、把穩舵、鼓足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那麼,怎樣才能掌握“烹小鮮”的本領?講得很明白——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隻要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