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坐公共交通奇葩事件

坐公共交通奇葩事件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6 23:57:45

最近網上流行一個新梗,叫“厭蠢症”,指看不得别人犯蠢、沒常識、太笨。譬如最近很火的自媒體博主“打工仔小張”的評論區,就有很多這樣的人:“怎麼會有人不會坐飛機啊?我厭蠢症犯了。”“不會坐高鐵?中國孩子什麼時候變得這麼蠢了?”

作為網絡新詞,“厭蠢症”是何時出現的?又是如何“出圈”的?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厭蠢症”的人?上遊新聞進行了梳理。

坐公共交通奇葩事件(網紅教人如何坐公交高鐵引來冷嘲熱諷)1

今年1月,有網友在豆瓣發起“厭蠢症”話題。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新梗“厭蠢症”難覓出處

微博搜索結果顯示,湖南網友“淺姑”于2023年1月5 日提到,“幾個朋友聊到最近一個比較熱的詞,厭蠢症。朋友A說自己就是厭蠢症,所以很讨厭那種拖後腿的蠢豬主角故事。”

2023年1月1日,網友momo在豆瓣發起話題《為什麼會有厭蠢症這種标簽出現》,有網友跟帖回應。

抖音平台搜索發現,網友“景止”于2022年12月29日發布視頻《大家如何看待厭蠢症》,截至目前獲獎7.5萬,點評3.4萬,轉萬9777條。

“厭蠢症”一詞大緻出現在2023年元旦前後,來源出處暫不明确,經網友口口相傳,成為網絡新梗。

“厭蠢症”一出現就争議不斷

看到“厭蠢症”三個字,多數人的反應還是不适的:自以為是、自作聰明,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從屏幕裡都能飛出來。

但也應看到,“厭蠢症”從出現伊始,就争議不斷。以湖南網友“淺姑”發帖内容為例:“朋友A說自己就是厭蠢症,所以很讨厭那種拖後腿的蠢豬主角故事,從小連帶言情裡的傻白甜女主也讨厭,比如袁X琴。朋友C還挺喜歡袁X琴的,氣不過就說,你不是厭蠢症就是單純脾氣不好,沒有包容心。”

“A反擊說,遇見不會但努力的人,并不會激發她的厭蠢症。她甚至可以耐着性子教對方,可是讨厭那種蠢得理直氣壯還喜歡幫倒忙的人。C說,她還讨厭自以為是聰明的人呢。”

由此看出,“厭蠢症”們認為,不喜歡“蠢人”,遠離“蠢人”是自己的權利,也不接受指責。反對者則認為,“厭蠢症”習慣了高高在上,自以為是,沒有包容心,應該改正。

坐公共交通奇葩事件(網紅教人如何坐公交高鐵引來冷嘲熱諷)2

自媒體博主“打工仔小張”的《如何如何》系列作品引來衆多關注。圖片來源/個人社交平台截圖

新晉網紅帶“厭蠢症”出圈

讓“厭蠢症”徹底出圈的,是近日央視網對新晉網紅“打工仔小張”的報道,該報道讓“厭蠢症”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熱搜。

最近這個月,自媒體博主“打工仔小張”的作品從短視頻賽道脫穎而出,一個月漲粉200多萬,上百家媒體報道,有人稱她是常識的“布道者”。讓她走火的,正是一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常識”科普——《如何坐公交車》《如何坐高鐵》《如何看電影》……

今年1月26日,小張發布了《如何如何》系列第一條視頻《如何坐高鐵》,手把手地教人取票、安檢、落座,拖着行李箱,邊走邊介紹高鐵站的一切。

“這個也要教?”“這種視頻,真有人看得下去?”“怎麼會有人不會坐飛機啊?我厭蠢症犯了。”“不會坐高鐵?中國孩子什麼時候變得這麼蠢了?”……

點開評論區,“厭蠢症”們的指指點點,滿屏都是。但另一種聲音同樣不能忽視,就是理解與共情:有人說,自己生活的地方沒有高鐵,真的很需要這種科普。有人耐心地補充視頻裡遺漏的細節,鼓勵他人别怕“露怯”。也有人為自己的傲慢反思,“我震驚于他人的無知,卻沒想到,我以為的常識對于有些人來說是從未接觸過的領域。”

36萬點贊、10.7萬收藏,證明小張真的被人需要着。

為何會想起科普這些生活常識?小張說,今年春節,她看到有個女生在網上說,從小到大一直在學習,不會坐飛機。小張初中時在江蘇連雲港一個縣城上學。在那個女生身上,她看到了部分縣城同學的影子,她安慰道,“等我下次坐的時候,一定拍給你看。”這就是第一條視頻的緣起。

除了小鎮青年,小張這些視頻幫到的,還有不少中老年人。有女生發來私信,說自己的媽媽從來沒有出過縣城,自己給她買了票,還特意把《如何坐高鐵》視頻發給媽媽。“她媽媽看了好幾遍,說這下心裡就有了底氣,我特别感動。”

央視網稱“厭蠢症”才是“真蠢”

2月23日,央視網報道《“厭蠢症”才是一種“真蠢”》,明确表态“厭蠢症”不可取。文章指出,日常大家已經太習慣于“同溫層”思考,有一種“身邊即世界”的錯覺。對那些沒有常識的人,缺乏耐心、難以共情,覺得他們見識短淺、智商堪憂,全然忘記了自己也曾有窘迫自卑的時刻。

小張的視頻走紅,帶給我們一個啟示:走出同溫層,用信息去鍊接你我,一起去填平這道“知識溝”。小張的視頻火了,“厭蠢症”們困在自己的偏狹和傲慢中,永遠趕不上這樣的好機會。

也有觀點認為,看不得别人“蠢”,其實是潛意識裡覺得自己 “強”,是所謂“優越感”在作怪。生活中,有些人用自以為是地去評判别人的生活,說三道四,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這何嘗不是另一種“蠢”呢?

“厭蠢症”常說自己最讨厭有人裝“蠢”。裝“蠢”的人,有的是為了博取流量,有的是純粹博人一笑,雖不值得提倡,但隻要不違法,問題不大。還有一種是真“蠢”,對這類朋友,不應該歧視嘲笑,你看起來的“蠢”,或許是人家在從未經曆或面對的人、事、物,緊張、懵懂、局促的自然表現。

上遊新聞綜合央視網、光明網、中國青年網等

編輯:朱亮

責編:李洋 官毅

審核:馮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