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疫情的席卷,很多城市開始停課,又一輪網課上線,又一輪崩潰的爸媽。
半夜的媽媽群裡,好容易把娃送上床的媽媽們,一波接一波地吐着槽。一個媽媽突然說:“你們說要是孩子也能發朋友圈,他們是不是也在吐槽咱們。”
媽媽群裡一片“哈哈哈哈哈”。
笑過之後,卻覺得沉甸甸的。
不隻是網課,在很多事情上,我們似乎都習慣了去聽自己的聲音,而孩子呢?
今天想說說,“沉默的孩子”背後我們聽不到的“聲音”。
01、媽媽,我不想上學了我們曾經分享過一位媽媽的故事。
老公是個生意人,生了女兒後,她做了全職媽媽。
她是為了教育和陪伴女兒才做全職的,女兒也沒有辜負她,5歲上學,從小學到初中成績優秀,考上了重點高中,是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對于一個全職媽媽來說,這算是最滿意的“回報”了,但一切在女兒14歲那年戛然而止。
那年,讀高一的女兒告訴丈夫,她不想讀書了。
丈夫把這個消息告訴她時,仿佛晴天霹靂。
她接受不了這個事實,質問女兒,女兒哭着告訴她自己在學校特别痛苦,失眠、掉頭發、透不過氣……女兒說,她已經拼盡全力去對抗這種狀态,但是她真的“受不了”。
和所有第一次面對這種情況的媽媽一樣,她心疼女兒,可更揪心她可能無法上學的事實。
她去了女兒的學校,才知道孩子的抑郁症狀已經出現了半年多,怕媽媽擔心,女兒一直沒說。
她帶女兒去了醫院,女兒被診斷為“情感性精神障礙”。
女兒退了學,進入了漫長的治療期,這不僅是對孩子,也是對整個家庭的考驗。而讓做媽媽最糾結的就是:
為什麼我的孩子會得這樣的病?
是啊,小孩子怎麼會抑郁呢?
在聽到類似的故事時,做大人的總是難免會發出這樣一聲感慨。
可一個現實是,抑郁從來就不是成年人的專屬。
在中科院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報告中,有這樣一組數字:2020年中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17.2%,重度抑郁為7.4%。按照這個比例,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有抑郁傾向。
忽略掉孩子的抑郁,并不能全怪家長。
事實上,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曾普遍認為隻有成年人才會得抑郁症,在80年代以後,經過一系列科學研究,才改變了這種錯誤的論斷。
我們常用“無憂無慮”來形容孩子,可陽光背面,青少年的抑郁問題比我們想象得要嚴重得多。
讓人難過的是,在抑郁症面前,孩子是天然的弱者。他們既不像成年人那樣可以洞察到自己的情緒出了問題,也很難自主對外尋求幫助。
一個幾年前的數據,五個青少年抑郁者中,隻有一個能得到必須的幫助。
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兒,在确診前已經有很多“不對勁”的地方——
比如好幾次跟媽媽提到:“我感覺同學們都不喜歡我,沒有人願意跟我玩……”
比如媽媽的一句指責會讓她大哭而且記在心上很久很久……
抑郁像是一條深邃的河,每一個被抑郁“抓”住的孩子,都曾經努力掙紮呼救過,隻是那個過程要麼被忽略,要麼被視而不見沒當回事。
造成抑郁症的原因是複雜的,遺傳因素、社會環境、家庭關系、父母壓力。
除去外界因素,來自最親近的人的影響,往往是最大的。
《小舍得》裡的田雨岚,從幼兒園開始就給兒子子悠報了各種補習班特長班,為了成績,抹殺掉孩子所有的愛好,為了監視兒子學習,家裡書房的玻璃都是透明的。
兒子的成績單,是她的晴雨表,客廳裡的獎狀證書牆,是她的驕傲,是孩子的大山。
高壓之下,子悠逐漸崩潰,出現幻覺,在一場重要的考試中撕掉考卷跑出考場,最終被确診為抑郁症。
《小歡喜》裡的宋倩,為了讓女兒英子考上北大清華,給家裡裝修了隔音牆壁、透明窗戶,一切為學習讓路,讓女兒放棄最喜歡的天文學,不允許參加南大的夏令營,在女兒一次次争取報考自己最向往的南京大學未遂後,陷入無助而漫長的失眠,最終精神崩潰。
讓人窒息的不是孩子抑郁,而是當孩子已經絕望無助時,依然得不到媽媽的回應,依然在高壓下喘不過來氣,依然要忍受“我還不是為了你”的指責。
當子悠情緒崩潰逃離考場、哭着說不想再上奧數班,媽媽依然指責抱怨“我還不是為了你”。當英子已經爬上大橋抱住欄杆要往下跳時,媽媽還在質問“你為什麼非要考南大”……
孩子在抑郁後的“自救”,都是本能地向自己最親近的人求助,比如父母、朋友、老師……可他們看不到那個不停地向自己求助的孩子,隻是把這些當成他的不努力、不堅強、不想好好學習的借口。
強勢、否定、忽視,都是加在孩子身上的稻草,你不知道哪一根最終壓垮了他。
“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卻以為她隻是矯情。”
“我的孩子生病了,我還覺得他一直挺開心。”
在孩子的笑臉背後,他們的世界或許已經下起了滂沱大雨。站在雨中的孩子,身邊都站着無法讀懂他們的父母。
作為父母,我們都是愛孩子的,但我們都能讀懂孩子嗎?
抑郁并不是小孩子的“無理取鬧”和“矯情”,它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疾病,在治療之前,它最需要的是足夠的正視和包容理解。
來自最親密的人的共情,是一個人能獲得的最大的力量。
孩子的自我認知是在成長中逐漸建立的,絕大部分來自父母。
如果在父母那裡,他得到的是肯定、贊美和鼓勵,出現錯誤時,父母教他的是如何面對和改正,那麼他得到的一定都是正能量和“越來越好”的體驗。
反過來,如果一個孩子,不管如何努力,得到的都是父母的挑剔、否定、輕視甚至指責,當他犯了錯誤,就像被抓到小辮子一樣不依不饒,他的本能反應會是害怕而不是如何改正,他周圍都是負能量,一切隻會“越來越糟”。
不是以你的标準,是孩子感到安全、可以信任你,感到被愛,感到溫暖,不是你認為的愛。
和顔悅色、柔聲細語地與孩子交流。因為你起伏不定的情緒,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讓孩子無法信任你,讓孩子惶恐不安,無法靠近你。
家是孩子安全的港灣,家裡沒有安甯和溫暖,孩子就失去了基本的安全和對生活的希望。
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不是期待成為别人家的孩子,也不是成為你夢想的孩子。
在Ta人生的低谷中,做ta 的第一個托底的人。
對孩子來說,看到、陪伴和支持是最重要的,當他意識到“爸爸媽媽是懂我的”,“爸爸媽媽永遠都會陪着我”,“不管做什麼,都有人支持我”的時候,無論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會得到力量。
那些淋着大雨的孩子,一直在等一把傘,傘下的人用最溫柔的話告訴你:别怕,寶貝,我們一直都在。
每個父母的手中都有一把傘,當你願意為孩子撐開的時候,你就為他撐起了一個新的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