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之前看過一份報道,說有很多外國人開始研究中國的“姓氏文化”,認為傳統的“中國姓氏文化”中蘊含了很多大道理。
就拿簡單的“姓氏”兩個字來說,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
最早的社會群體是屬于母系社會,“姓”指的是一個族群稱号,有母系血脈關系,“氏”則是指這個族群的分之,有父系血脈關系。後來母系社會交權于父系社會,才有了如今的姓氏之稱。
在中國的傳統曆史上,越是有名望的大姓氏家族,都喜歡給孩子按照輩分起名字,上到皇親國戚下到平民百姓,都很有習俗用“輩分”起名。比如用:伯、仲、叔、季來表示長幼次序。
可現在似乎這種風俗習慣正在“退化”,對此不少研究“中國姓氏文化”的外國友人,會發出不解的質疑:“為啥現在很多家喻戶曉人,不給孩子“按輩分”起名了?”
越是“名流望族”越看重“立意”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名流望族,大概不是商業成功人士,就是娛樂圈内的大牌明星,他們在給孩子起名的時候,更看重的是名字的“立意”。
會率先考慮孩子的名字想要代表什麼含義,會反複再三的斟酌,想讓孩子的名字更為出彩出衆,同時因為備受關注,會盡可能避免被“随意模仿”,他們會酌情給孩子起“寓意深遠”的名字,希望孩子的接力自己的成功,繼續光耀門楣。
越是“名人富豪”越看重“契機”
大部分成功人士現在的榮譽都并非機緣巧合,是曆經拼搏和努力的,所以在他們的成長路徑上會有一些“契機”和“值得紀念”的事和時間,相比于“輩分”來講。
他們更希望在孩子的名字上能體現出這些“契機”,比如孫俪和鄧超孩子的小名叫等等,之所以叫等等,據說是因為當初兩個人在事業低谷期,都耐下性子多等了等,同時兩個人都信佛,《心經》裡有一句和等等相關的術語,再加上爸爸姓“鄧”,就給兒子起名“等等”
越是有能力的人越不受“約束”
對于有能力的人來講,肯定是思想開放,不受傳統習俗的束縛,有創新意識,目前大部分年輕人也是這種思想潮流,覺得孩子的姓名很重要,要用一輩子,所以不能随意,給孩子起名出現新态勢。
姓名在如今更多的是體現了孩子的個人符号,所以這些成功人士期望孩子能夠有自己的發展空間,不受到父母太多的影響,希望孩子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闖出一番天地。
說起給寶寶起名,不少媽媽都很有感觸,想當初孕期連着幾個月抱着字典找字組詞,就是為了給寶寶起一個好聽大氣的名字,在沒有找到心儀的名字之前,很多媽媽可謂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心情都低落了不少。
那麼給寶寶起名應該遵循哪些規則呢?今天我們就來刨一刨
給寶寶起名要用規範字漢字本身形體就比較複雜,對于年幼的寶寶來講不好掌握,所以媽媽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要太複雜也不要太簡約,盡可能地采用規範字來取名,避免過于繁瑣的名字,影響寶寶将來的書寫難度,引發孩子“不滿抱怨”。
給寶寶起名慎用多音字漢字中有很多多音字,給寶寶起名要盡可能避免,慎重使用,比如“每日三省吾身”中的“xing”,既可以讀作“sheng”也可以讀作“xing”,會讓孩子和小朋友對孩子的名字産生誤解。
給寶寶起名要講究音韻
漢字博大精深,有平舌音和翹舌音之分,有些媽媽光顧着考慮名字中的字義,寓意,忽略了名字的“音韻”,導緻孩子的名字全是一個音調,讀起來特别拗口,比如周佳襄,這類平平平的音韻讀出來就會很不舒服。
寶媽們,你給寶寶起了什麼樣的名字?你有哪些獨特的經驗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論吧,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