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會有這樣慘痛的經曆,長智齒的那幾天可能出現腫痛、發燒,張口受限,無法正常飲食,望着美食歎氣。即使有些人智齒長出來以後,也不定時地發炎,可真是“說多了都是眼淚”。
很多人是在智齒發炎的時候,心裡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智齒拔掉”,等炎症消了之後就“好了傷疤忘了痛”,直到再次痛不欲生的時候又下決心了。周而複始,反複多次之後才去拔智齒。
相對于此,但是也有人的智齒從來不惹事,問問周圍的人需要不需要拔了,很多人給出的答案往往是:疼嗎?不疼就不用拔。這種說法是正确的嗎?
智齒指的是第三顆磨牙,生長在牙槽骨的最裡面,也是口腔内萌出最晚的磨牙,通常情況下有4顆,上下左右對稱,但是變異較大,有的少于4顆甚至沒有,還有極少數會多于4顆。大多數人會在16-25歲時萌出智齒。這時人的心理生理發育接近已經成熟,有着“智慧到來”的象征,因此被稱為“智齒”。
雖然被叫做“智齒”,智齒隻是一顆普通的牙齒,除了在冠周炎發作的時候會因為疼痛不适而影響思考能力外,跟人的智商沒有任何關系。更不會因為拔智齒而影響人的智力。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有智齒呢?
智齒其實是人類演化過程中“犧牲”的生物學性狀,跟智力、記憶沒有關系。從大猩猩到直立人以及智人的顱骨和颌骨的演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相對于古猿和直立人,智人的上下颌骨已經明顯回縮。
古猿和古人類的食物從都是自然界直接取得,那個時候沒有哈根達斯,沒有芝士蛋糕,都是一些未經加工,食物的質地都很堅硬粗糙,比如樹枝、植物塊莖、動物的肌肉、筋腱等,在咀嚼的時候要求要有較大的力量和更大的碾磨面積,所以古猿和古人類的颌骨較大以承受較大的咬合力量。
但是現代人呢,終于擺脫“茹毛飲血”的貧苦日子,有了各種各樣的精細食品,這樣吃東西不再費勁,牙齒不再受較大的力量,颌骨自然而然發育略顯不足。
由于颌骨的逐步的變化,現代人的颌骨無法提供牙齒萌出的空間,這樣智齒在萌出時往往會因為沒有足夠的空間而導緻異位萌出、阻生從而導緻導緻各種口腔問題。智齒萌出的時候常常導緻難以忍受的疼痛,或者導緻智齒冠周炎,即使有的好不容易萌出了,但因為位置偏差,也不能形成穩定有效的咬合關系,所以不能進行咀嚼。
不是所有的智齒都需要拔掉
智齒拔不拔不僅僅取決于疼不疼,需要拍牙片由專業的口腔醫生進行判斷。如果智齒可以正常萌出,并且能夠建立穩定咬合關系,或者至少不會帶來疼痛和感染的風險并影響其他的牙齒的話,是可以不用拔除的。
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情況時,就要考慮拔除智齒,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況:智齒蛀牙、造成鄰牙病變、經常導緻冠周炎、局部不易清潔、無對(牙合)牙、智齒阻生、引起其他病變(牙源性囊腫或腫瘤)、正畸需要(為了保證正畸治療的效果,通常要拔出智齒)。
如果沒有發生這些問題,你的智齒不給其他牙齒和你自己惹麻煩,沒有導緻其他病變的隐患,那就完全沒有必要去拔除智齒。
在發現智齒需要拔除的時候,還是要趁早拔除,因為相對而言手術比較簡單。這時智齒的牙根還沒有完全形成,牙槽骨也比較有彈性,拔牙的手術就比較簡單,一般建議在30歲之前拔除智齒。對于準備懷孕的女性來說,應該在懷孕之前進行系統的口腔檢查,拔除可能造成問題的智齒。
在很多人印象當中,拔牙是很痛苦的事情,于是能拖就拖,能躲就躲。實際上,現在微創拔牙技術以及很成熟了,有經驗的醫生完全可以在無痛的狀态下,使用輕柔、微創的技術來拔除埋伏的智齒(也稱微創拔牙,拔牙不可怕,也可以用微創技術)。
智齒究竟要不要拔,不能單單根據智齒疼不疼做決定,而是應該經過專業口腔醫生檢查之後才能作出科學的判斷,不能為了害怕一時的痛苦,而給健康埋下無法挽回的隐患。
守護您的口腔健康,請關注我們
迎轉發至朋友圈
劉春棟醫生
新浪微博:@劉春棟醫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