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瀛璐
上尊号之風起自何時,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聲音。大概有這幾種說法,一是秦始皇自稱“皇帝”,二是漢哀帝自封“陳勝劉太平皇帝”,三是北周宣帝宇文赟自稱“天元皇帝”,四是開始于唐代。倒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唐起說更為史家所接受。如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認為皇帝“上尊号,事始于開元元年”,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尊号起于唐”,《宋史·禮志:上尊号儀》記載司馬光語:“尊号起唐武後、中宗之世,遂為故事”,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生上尊号,固起于唐,前世未有。”
學者羅新在《從可汗号到皇帝尊号》中認為,制度化的皇帝尊号出現在唐代,主要是受北亞草原部族、特别是突厥族的可汗号制度影響。在北亞民族所建立的汗國中,從柔然可汗郁久闾社侖号稱“丘豆伐可汗”(意為駕馭、開拓之王)開始,掀起了在可汗名稱前再加修飾之風,合在一起就是“可汗号”。北亞部族和中原王朝的文化互相作用下,草原之風吹到唐王朝,無疑為尊号制度的确立埋下了伏筆。自從唐太宗貞觀四年(630)“西北諸蕃鹹請上尊号為天可汗”并得到太宗允諾後,唐朝曆代天子一直被西北諸蕃尊稱為天可汗,而尊稱中原王朝皇帝為可汗的行為,早在突厥對隋文帝楊堅時就有了。再縱觀《遼史》中對于奇首可汗、無上可汗、阻午可汗、胡剌可汗、蘇可汗、鮮質可汗等等名号的記載,可以說和給皇帝上尊号的行為異曲同工。
孝聖憲皇後畫像
唐以前,尊号并沒有一種明确的概念與其他稱謂區分,甚至在某種場合下,将尊号等同帝位也大有人在,當時非正統稱帝的行為一度被定性成“僭尊号”“攝尊号”。更多的是将尊号與谥号混稱。《史記·高祖本紀》有雲:“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号為高皇帝。”這裡的尊号其實是谥号。進入唐代,尊谥混用大大減少,上尊号也特指在世時所獲得的稱呼,也是從此,曆代帝王不乏踴躍者對溢美之詞腦洞大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