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經典成語故事坐井觀天

經典成語故事坐井觀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0:19:50

經典成語故事坐井觀天(關于杞人憂天成語故事)1

杞人憂天是一個成語,讀音是qǐ rén yōu tiān,意思是比喻不必要或無根據的憂慮。

古文釋義:

《列子·天瑞》:“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寝食者。”後用以比喻不必要的憂慮。 清邵長蘅 《守城行紀時事也》詩:“縱令消息未必真,杞人憂天獨苦辛。”

戰國·列子《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寝食者。”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寝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隻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長廬子聞而笑之曰:“虹蜺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山嶽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積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積氣也,知積塊也,奚謂不壞?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巨者。難終難窮,此固然矣;難測難識,此固然矣。憂其壞者,誠為大遠;言其不壞者,亦為未是。天地不得不壞,則會歸于壞。遇其壞時,奚為不憂哉?”子列子聞而笑曰:“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亦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雖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譯文

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依托,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裡活動,怎麼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人說:“天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有什麼傷害。”

那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麼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麼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麼還擔心地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才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經典成語故事坐井觀天(關于杞人憂天成語故事)2

寓意

這則寓言,通過杞人憂天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毫無根據地憂慮和擔心。這是一則益智寓言,寫了憂天者與憂人者兩種人。作者不以這兩種人為然。

文章重要刻畫了一個“杞國人”的形象,他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以緻睡不着覺,吃不下飯。他還擔心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掉下來,惶惶不可終日。在别人耐心的開導下,他又放下心,高興極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了。另外一個人物,開導杞人的熱心人,他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隻是代表了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開導的方法,還是值得肯定的。這則寓言故事運用對話刻畫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道理

這則寓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決不做“現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志,心境開闊,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隻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贊的。

成語本意指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杞人憂天原意是要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這是道家的人生哲學的反映。後來,人們常用“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來形容不必要的無根據的憂慮。

但是如果從積極方面看待杞人憂天的話,則是一種積極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現。

在人類還沒有完全認識自然界之前,一個人提出任何疑問,其勤學好問、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無所謂錯誤。可是杞人成天為這個問題煩惱憂愁,而影響到自己的現實身心生活就不對了。未來有很多會發生和不會發生的事情,我們成天隻是擔憂有什麼用?關鍵是多學知識,了解自然,做好防範。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現代社會是一個競争激烈的社會,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狀況對于一個人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我們平時要注意分析事物之問的聯系,防止主觀片面性和盲目性。對于一些确實無法認知和解決的問題,我們也不要陷入無休止的憂愁之中而無力自拔。人生樂在豁達。

經典成語故事坐井觀天(關于杞人憂天成語故事)3

典故:

戰國時代 列禦寇 《 列子》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繼老子和莊子之後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缪公同時。今鄭州市東30裡圃田鄉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終生緻力于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遺成《列子》一書,餘者皆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逐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隽永味長,發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緻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政子陽資助列子,以博個好士之名,于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緻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老婆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對老婆說:子陽并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别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後也可能聽别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後鄭國發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衆多被株連緻死,禦寇得以安然無恙。這樣的列子遺事至今鄭州民間還在流傳,康熙三十二年《鄭州志》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列子貴虛尚玄,修道煉成禦風之術,能夠禦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遊八荒。莊子《逍遙遊》中描述列子乘風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他駕風行到哪裡,哪裡就枯木逢春,重現生機。飄然飛行,逍遙自在,其輕松自得,令人羨慕。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為沖虛真人,其書為沖虛真經。[3]

據《左傳》,魯莊公七年(前687年)所言: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翻譯: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國一帶,落星砸毀半個國家,房屋焚燒,大火連燒三個月。故經曆過此事的人,總是害怕天再塌下來。

每天一則小故事,了解精彩中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