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幾條,你中槍了麼:
這看似是一種很“佛”的狀态,但當事人可能内心正在為自己的“死被動”而苦惱。這樣的人凡事都不會主動,但是卻經常羨慕那些主動的人,想要什麼就自己去争取,想做什麼就去做,可自己就是做不到。
所以,今天我們來聊聊總是被動的人是什麼心理。
在人際交往中習慣性被動的人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敢主動的。因為:
1. 對他人的眼光過分在意
習慣性被動的人總是能“無比強烈的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具體表現在:總感覺自己仿佛一直在被“注視”着;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舉一動;不斷審視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在人群中會有種“所有人都在看着我”的錯覺。
正因為這些,他們在與人交往時很容易産生羞恥和尴尬的感受。他們一旦主動,随之而來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會讓他們時刻處于煎熬之中——“是我說錯什麼話了嗎?”、“我現在看起來一定很蠢”、“人家根本不想理我吧”、“我為什麼要主動丢臉”……
因此,他們在人前更不容易放開,顯得拘謹而被動。他們相信,隻要不主動發起,自己就可以避免尴尬和羞恥感的折磨。被動對他們而言像是一種不得已的自我保護。
2. 過度或錯誤解讀人際中的信号
有些被動者們可能是因為他們總是傾向于“内歸因”,把一些負面的外部事件發生的原因歸到自己身上。簡單來說,就是當人際互動中出現了一個不好的信号,他們會認為那是自己的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他們在鼓起勇氣和對方說話時,沒有得到對方熱情的回複,他們就會傾向于将此解釋為“一定是我太無趣了”(而不是“對方可能正在忙”),并且他們從此以後還會都以此來對所有類似事件做出整體的預判——“我主動搭話都是這樣的結果,别人都會像這樣覺得我厚臉皮”。
當然,被動也可以是一些人主動的選擇
為什麼會有人在關系中主動選擇做“被動”的一方呢?
1. “被動”是關系裡的權力鬥争中的一種策略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先主動的人就輸了”,它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關系中,那些一直處于被動方的、态度模糊的人,很多時候在關系的權力鬥争中的确處于“上風”。
這主要是因為,一個人對感情投入得越多,就意味着他可能會主動地付出更多。而此時就意味着這個人将“是否接受付出”,“是否回應以同等的付出”的權力交給了對方。很多人就會因此而覺得, 在感情中更投入的那一方,往往更吃虧。
2. 人際中不主動、不積極,也可以隻是單純的出于對獨處的享受
有一群人,他們被動出于完全不同的動機,那就是内向者。
比起别人,他們對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興趣更大,更喜歡獨處,獨處也讓他們感覺更舒适。來自外界和他人的刺激會提升外向者的快樂情緒,而内向者則很難從社交中真正感到滿足。
内向者是安靜、保守的,但他們不一定是自卑、孤僻和不善言辭的。所以,他們并非出于對羞恥感和尴尬感的規避,或是社交能力的匮乏而不得不選擇被動。
3. 還有一些人誤把被動當做考驗關系的手段
比如,有些人會覺得“隻要我做好自己該做的,别人就一定會看到我,不需要我主動”,如果一段關系牢靠而公平,對方一定會看到自己的付出,感激自己的付出。又比如,還有些人會覺得“隻要對方足夠愛我,對方會主動”,他們把對方能不能主動,當做考驗彼此關系的一種手段。
但其實,真正的愛/關系不是用來考驗的。如果你把感情當做一場角力或者考驗來對待,那麼很可能你收獲到的也不會是真正的感情。
不過,需要明确的是,主動和被動并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如果,“被動”是一個讓你覺得很舒适的狀态,且它沒有對你的生活造成大的阻礙,那麼你大可保持原狀。
而如果,你是真心地想要讓自己變得更主動、積極,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還是去嘗試。不論你是想更主動地和人交往,更主動地表現自己,還是更主動地去解決矛盾,增加自己的正面經驗,獲取“主動”的獎勵都是促進這種行為所要做的。
以上。
關注頭條号“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号、悟空問答最佳幹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