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8 9 年1 期的《語言教學與研究》刊載了張清常先生的一篇文章,其中就有對冬至這一詞語法解釋的相關内容,張先生認為,冬至一詞是動賓倒置結構,是到了冬天的意思。而1956年陸志韋先生卻提出了冬至一詞的結構是主謂關系,即冬天來了的意思。但無論是動賓倒置還是主謂結構,這兩位先生在理解冬至一詞所表述的含義時的态度是一緻的,他們都認為冬至是冬天的開始。
誤會
然而,當冬至被大家普遍認為是冬天開始的時候起,另外一個節氣,“立冬”就表示自己對這個結論很不贊成,很不開心。從中國傳統曆法和習俗上來看,立冬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冬天的開始,宋代詩人釋文珦的詩中就曾這樣寫道:“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古人對立冬這個氣節是十分重視的,把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在一起統稱四立。四立其實就是劃分四個季節的節點,代表着它們各自季節的開始。
既然大家都是代表着冬天的開始,那為何在立冬和冬至之間還相隔着小雪和大雪兩個節氣呢?衆所周知,立冬之後大概還有一個半月的時間才到冬至,難道這一個半月我們都過着假的冬天?
立冬和冬至并不在同一天
那麼,立冬和冬至,誰才是真正意義上冬天的開始呢?且聽談藝(作者)慢慢道來。
立冬說:我是冬天開始的唯一代言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研究二十四節氣,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事業。二十四節氣包含着人文,天文和地文三套知識,凝結了幾千年中國農耕文明的精髓。而想要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夯實華夏文明的根基,對二十四節氣的深入研究是無法回避和跳開的。
如前文所述,華夏文明的延續基礎來自于古代農耕社會的發展,二十四節氣正是曆代民衆對農業生産和生活的經驗總結,是幾千年農耕社會代代相傳的寶貴文化财富。
其中,二十四節氣又分為節和氣兩條知識線,古人常常把每個月的第一個節氣稱之為節,而把另外一個節氣稱為中氣。節這個字更多的是用來代表時間節點,而古人理解的氣大體是流動,變化的意思,那麼中氣相對于節,更傾向于表示這一個月氣候的變化了。
我來舉個例子,拿立春和雨水這兩個相連的節氣來進行一番分析,立春代表的是春天的開始,是一個時間概念,而雨水則是立春之後這個月發生的氣候變化。同樣,立冬和小寒這兩個相連的節氣,立冬是一個時間概念,小寒強調的是變化。大雪和冬至這兩個相連的節氣我們自然也可以如此去理解。
冬至像變紅的果實,而不是變紅的時間
單從時間概念的角度上分析,立冬是冬天的開始無疑,而冬至或許隻是表述一個階段氣候的變化。
冬至究竟是個什麼意思?文章開頭,談藝(作者)引用了兩位從事語言教育工作的專家觀點,雖然他們都一緻認為冬至才是冬天的開始,但實際上,這兩位專家在研究冬至這一詞時忽略了從中國傳統民俗和人文上的考量力度,單純把冬至一詞的含義架立在現代漢語語法的語境中去加以研究了。
如我上段文字說言明的,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氣,而氣在古人的語境思維中往往代表着變化,流動。那冬至的這個至,就需要放在古人的思維框架中去研究了。
陳寅恪的觀點
陳寅恪先生曾說研究曆史需要具備“了解之同情”的思維,指的就是要從當時人們的思維邏輯習慣中去分析一段曆史,把這個方法放在二十四節氣的“冬至”一詞的分析上也是适用的。
清代的林覺民在《與妻書》中這樣寫道:“吾愛汝至。”這裡的至就是極緻的意思,同樣我們以前也接觸過的一些詞,如至高無上,至理名言等,至又可以作為形容詞來看。那冬至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寒冬已經達到了極緻的意思呢?
南北回歸線與節氣
冬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的南回歸線,這一天是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的一天,而從這一天開始,之後的白天時間将會越來越長。我們不難想象,雖然此時的溫度還在不斷的趨于寒冷,但古人或許更相信随着白天日照時間的持續增加,氣溫也會越來越暖和。他們或許更直觀的接受了這樣一個概念,最冷的時間終于要過去了,萬物複數,春回大地已經不遠了。
于是,談藝認為,冬至在古人的思維邏輯下,不但不是冬天的開始,甚至還代表着冬天即将結束了。
結論冬至和立冬,雖然一字之差,但其中所能挖掘出的隻是又何止萬萬字呢?談藝在埋頭寫該篇文章時,總是不斷的為古人智慧所驚豔折服,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先賢智慧,真的不是蓋的。正如舞台上的戲劇表演者一樣,一舉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深藏着數十年的寒暑之功。
彌足珍貴的傳統文化
而冬至和立冬所産生的誤會,究其根源,還是現代人的思維邏輯和語言環境已經與古人大相徑庭,而現代人又草率的用現代人思維去分析古人的智慧,真正是似是而非,管窺蠡測了。
再次謝謝閱讀,向讀者緻敬!更多精彩内容,敬請關注談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