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多項領域的博學家:除了是畫家,他還是雕刻家、建築師、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制圖師,植物學家和作家。他無窮的好奇與創意使得他成為文藝複興時期典型的藝術家,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并稱“文藝複興三傑”。
他的肖像畫《最後的晚餐》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品。
畫面以難以置信的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了在最後的晚餐上耶稣向弟子預言他們中間的一個人将背叛自己時的場面。
如此珍貴的畫作,從沒有離開過他誕生的地方,沒有人能把他搬走,因為它不在畫布上,而是在意大利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Cenacolo e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牆上。
這幅畫的神奇之處在于,盡管經曆了多次戰争。除了拿破侖的大炮的轟擊,二戰時教堂也遭遇了轟炸。多虧意大利人把這面牆前後上下用好幾層沙袋完全遮擋住,壁畫才幸存了下來。如今的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非常壯麗,在夜間散發着神秘光芒。
15世紀90年代,小說家馬泰奧·班代洛還隻是個孩子,那時他在米蘭的聖瑪利亞感恩教堂道明會修道院做見習修道士,他的叔叔維琴佐當時是那裡的院長。班代洛常會看着列奧納多·達·芬奇在修道院的北牆上工作來打發時間,達·芬奇當時正在繪制斯福爾紮時期一幅偉大的傑作——《最後的晚餐》。
班代洛描述:達·芬奇一大早就爬上腳手架馬不停蹄地就開始工作。有時他會在那裡從早幹到晚,手裡一直都拿着畫筆。他畫個不停,常會忘記吃飯或喝水。有時候,他會連續幾天不碰畫筆,一天中有好幾個小時伫立在他的作品面前,雙臂交叉放在胸前,獨自一人用挑剔的眼光審視着畫中的人物。也看到過他在中午太陽最烈的時候,好像突然有急事要做一樣,放下手頭正在制作的黏土模具,離開韋奇奧宮直奔聖瑪利亞感恩教堂。他也不找個陰涼處休息片刻,就趕忙爬上腳手架,拿起畫筆在牆上塗上一兩筆,然後随即轉身離開。
由于制作過程的先天不足,整個壁畫在達·芬奇還在世的時候就開始剝離,不知被後世畫家重複畫了多少次,哪一筆是達·芬奇的真迹恐難尋覓。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不僅标志着達·芬奇藝術成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文藝複興藝術創造的成熟與偉大。這件作品達到了素描表現的正确性和對事物觀察的精确性,使人能真切感受到面對現實世界的一角,在構圖處理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物形象的組合構成了美麗的圖案,畫面有着一種輕松自然的平衡與和諧。更為重要的是,他創造性地使聖餐題材的創作向曆史源流的文化本義回歸,從而賦予了作品以創造的活力和曆史的意義。
巴多羅買(Bartholomew)、小雅各(亞勒腓之子 / James, son of Alphaeus)、安德烈(Andrew)
叛徒猶大(Judas Iscariot)、西門彼得(伯多祿 / Simon Peter)、約翰(若望、John)
耶稣(Jesus)
多馬(多默 / Thomas)、大雅各(西庇太之子 / James, son of Zebedee)、腓力(Philip)
馬太(瑪窦 /Matthew)、達太(聖猶大 /Jude Thaddeus)、奮銳黨的西門(熱誠者西滿 / Simon the Zealot)
附:《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