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寒風落日時

寒風落日時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1:55:37

這幾天,秋雨頗多。常見朋友們在圈裡吐槽:大好的假日不能出行,浪費了時日;渾身發黴,将要長毛;氣溫驟涼,難以适應,等等。我也宅家數日,面對窗外的綿綿陰雨,心想:外出遊玩是美,靜坐賞雨,靜坐賞寫雨的美文美詩,不也是一種享受麼?

不知為什麼,第一想到的就是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想到了其中那幾段描寫秋雨的文字,而且,幾天以來,那幾個參差錯落的段落,那一副别具韻味的“秋景圖”,還有段中描寫的那幾聲高低有緻的悠長聲調一直盤旋心中,揮之不去。

寒風落日時(秋雨正酣時)1

現代散文大家一一郁達夫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着(zhuo)着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着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裡,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歎着互答着地說:

‘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寒風落日時(秋雨正酣時)2

《故都的秋》中的秋雨話涼圖

現代作家郁達夫的寫景是主動熱情式的,每一句看似平常的語句裡,都寄寓着他深深細細的感情。例如“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就是他用深情贊美的口吻,開啟了一個層次的描寫,帶着濃濃的賞雨的趣味。

所寫之景,也都是故都北平極有代表性的,可謂少而精,寥寥數語,信手寫來。在寫法上,卻又非常具體深緻,形象感很強,極容易喚起讀者的想像。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你看,一句一景,天的色彩、風的情态、雲的景象、雨的陣勢,就被寫得活靈活現,表現了北國秋雨的“奇”“有味”;“一層秋雨一層涼”,寫出了北國的秋雨更像秋雨。

寒風落日時(秋雨正酣時)3

北方的雨更像秋雨

然而,作者的重心不在雨,而在雨後斜橋的“都市閑人”。作者用極簡的筆法,描寫了他們的着裝、行動、說話的語調,表現他們的悠閑。作者還這樣描寫他們的語言:“‘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為什麼特别突出“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目的在于渲染“清、靜”的氣氛。“了”字音擡得高,拖得長,呼喚的越響,回蕩得越遠,越發顯得空寂,也就越能表現都市閑人的悠閑自得。“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作者又為什麼說“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原來古人寫詩講究平仄相間,使句子讀起來抑揚頓挫,高低起伏,富有音樂美。這個句子的标準讀法是“一陣秋雨一陣涼”,誤讀為“一層秋雨一層涼”,就歪打正着地形成了平仄相間的詩句音節了,自然就 “來得正好”。從“都是閑人”彼此的歎答中,我們感覺到他們已陶醉在彼此說話的腔調和韻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傷之中。作者正是用這樣的京腔京調,用這“落寞和感傷”的京味來烘托“清、靜、悲涼”的北國秋味。

寒風落日時(秋雨正酣時)4

我作為一個北方人,一個住得離故都北平不遠的北方人,每每讀這篇散文,那種對文中一景一物的熟悉感、親切感,那種作者深深流注在文中的清冷感、落寞感,那種娓娓叙述中卻有無窮詩意的韻律感、音樂感,都會深深地打動我。

寒風落日時(秋雨正酣時)5

所以呢?

所以——

看過郁先生的《故都的秋》,我們是不是頓覺身在秋中不識秋,面對秋景無動于衷,這才是蹉跎了歲月,浪費了假日?

賞過了《故都的秋》的秋雨段落,我們是不是感到秋雨中的美别有味道,值得我們靜靜觀賞,任自己秋思飛揚或秋感洶湧?

在息列索落的秋雨時日,宅在家中,靜靜欣賞美文美詩,欣賞關于秋雨的美文美詩,是不是不但能更好地體會到一種精神享受,而且能更好地找到自己?

(點贊、關注喲[握手][握手][玫瑰][玫瑰][微笑][微笑])

寒風落日時(秋雨正酣時)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