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四川高中數學各學期教學内容

四川高中數學各學期教學内容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6 13:30:56

四川高中數學各學期教學内容?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是開展教育活動、發展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主渠道,是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學科育人價值,科學開展課堂教學,依據國家、四川省有關文件精神,針對全省普通高中教學實際,從教學研究、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制定我省普通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基本要求,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四川高中數學各學期教學内容?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四川高中數學各學期教學内容(四川省普通高中數學學科課堂教學基本要求)1

四川高中數學各學期教學内容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是開展教育活動、發展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主渠道,是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學科育人價值,科學開展課堂教學,依據國家、四川省有關文件精神,針對全省普通高中教學實際,從教學研究、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制定我省普通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基本要求。

一、課堂教學研究

課堂教學研究是開展教學活動(包括教學設計、實施及評價)的前提。教研組、備課組應在教師個體深入分析研究課程内容、明确課标要求、明晰學生學習實際等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紮實進行課堂教學研究,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學習課程标準

通過學習與鑽研,深入理解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性質與總體要求,準确把握數學總課程目标,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内涵與具體要求,數學學業質量水平的評價等内容實質,全面貫徹課程标準精神,确立落實"四基",培養"四能"的途徑,以學生高中各階段發展目标的逐步實現達成課程标準總體目标,發展數學核心素養,體現數學育人功能。通過思考與研究,明确教師的角色及作用,做好數學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将課程标準提倡的數學教學方式落實于教學行為,在促進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有效培育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通過行動與實踐,引導學生掌握課程标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學會閱讀自學、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敢于質疑、善于思考的品質,形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研究教材教法

深入研究教材的整體布局和各階段要求,教材的科學性、教學性和教育性,挖掘教材的育人價值,弘揚數學精神。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及編寫特點,體悟教材的呈現方式、教學價值及評價功能,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内容、學習任務和課型,結合自身特點和學生學習行為及現狀的差異性,對教材進行有必要的重構,探索、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1.研究教材結構,準确把握教學内容

(1)研讀教材編寫說明,全面解讀教材,包括編者意圖、教材内容安排、單元知識和訓練、課時安排等問題,把握知識範圍、知識類型。

(2)研究編寫體系、結構系統及呈現方式,把握各個主題相應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教材内容間的聯系及不同階段學習材料的整體設計。

(3)全面了解教材對課标要求的具體體現,明确學生應當掌握哪些基礎知識與技能,各章節、各單元的教學目标、重點、難點、關鍵點,掌握教材内容的内涵與核心。

(4)以主題、單元或内容闆塊等為主線深入研究教材内部結構,把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明确其地位和作用,确立教學重點。

(5)分小節精讀教材内容,明确本課教學目标要求,學生必須學會的知識,熟悉的基本技能,形成的數學能力及有待具體落實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2.研究教學方法,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精準把握教材和教學内容特點、學生學習特點和實際,依據基本的教學和認知規律,明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握不同教學方法的特點,研究并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教學實施中進行優化組合;研究融合運用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科學創新教學情境,合理設置數學問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三)分析教學實際

數學教與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數學認知基礎、現實數學經驗,而且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現實。按照數學學習進度,分析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驗的關系,分析學生所處的不同學習環境和個體身體及心理的差異,研究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上的學習生長點, 為學生新的數學學習做好知識準備和經驗積累,進行有層次、有彈性、有差異的教學設計。

(四)制定階段計劃

在研讀《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标準》、數學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内容的整體結構,對各學年計劃、學期計劃、學月計劃、周計劃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并依據學校工作計劃,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學期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應包含學生情況分析(主要分析本班各層次學生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能力、學習習慣和數學素養等方面情況)、教學目标任務(明确需要分階段達成的教學目标,細化每個具體時間段的教學任務)、教學具體措施(依據教學内容及學情,結合學生的學習質量分析,提出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及教學進度表(明确各單元、各部分内容的教學時數、課時分配和時間進度)等内容。

(五)開展集體備課

學校教研組要按規定開展教研活動,年級備課組每周至少應開展 1 次集體備課。可采用單元式、問題式、項目式等方式,組織教師研究數學課程、教材、學情、媒體、課型、課時、教法、作業、測評以及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開展校本研修活動。注重構建學習研究共同體,實現團隊合作,角色、任務分擔,資源共享;廣泛運用網絡資源,采取線下研讨、線上遠程交流、建立"線上備課研修小組"等多種方式相結合開展集體研究;鼓勵跨區域、跨年級、跨學段集體備課,實現區域内外資源、成果有效整合。教師個體要運用集體備課成果,結合學生實際和自身特長進行獨立思考,開展二次備課,形成具有教師個性特點的教學方案。

二、課堂教學設計

通過深入鑽研課程标準,分析教材結構體系、内容和編寫意圖,基于教學目标和基本要求,運用集體備課和個人的二次備課成果,科學地完成教學設計,使課堂教學設計作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指導方案,成為實施課堂教學、選擇教學方法、安排師生活動方式、測量與評價教學結果的依據。

(一)設定教學目标

教學目标是整個教學的指導思想,決定教學的方向和内容,是設計教學過程的指南。教學目标的設定,必須科學區分課程目标、單元目标和課時目标,應當清晰、具體、可操作,有效引導數學教學的實施。

1.落實立德樹人

教學目标必須體現高中數學課程立德樹人、"五育"并舉、面育人的宗旨,體現教材等學習資源的綜合價值。教學目标的設定,應遵循教育規律,切實提高育人水平,緻力于培養學生适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需求的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

2.聚焦學科素養

教學目标應反映高中數學課程的基礎性、選擇性和發展性,緻力于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會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關注"四基""四能",體現對學生學習掌握、實踐探索、思維方法的要求;有利于促進學生善于觀察、大膽猜想、嚴密思考,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有利于提升數學關鍵能力和理性思維、數學應用、數學探究和數學文化等數學素養。

3.結合學生實際

教學目标設定必須結合學生實際,體現單位時間内的課堂教學在整個數學課程内容及單元教學中的特定地位,充分考慮學情恰當定位。具體确定教學目标時,必須基于學生已經具備的數學認知基礎,分析達成數學課堂教學目标所需要具備的認知基礎,确定"已有的數學基礎"和"需要的數學基礎"之間的差異,分析哪些差距可以由學生通過努力自己消除,哪些差距需要在教師幫助下消除,從而确定教學目标的具體層次。

(二)确定教學内容

充分認識數學的課程性質及其在國家課程體系中的價值,明确數學課程階段目标與内容,理解數學課程内容、教材體例、設計意圖,熟悉章節、單元、課時和學習任務的具體目标與要求,在對數學課程标準和教材準确理解基礎上,做到教學的準、精、簡。

1.明晰重點難點

根據高中數學課程标準、立足學習實際,依據課程目标、單元目标和課時目标,研究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組織數學教學材料并進行适當的重構,保證數學教學材料與教學目标的适切性;把握高中數學内容的特點,将課時内容置于單元、學段甚至數學領域進行整體思考,結合數學的廣泛應用,确定适合學生數學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形成的内容。把握課時教學主題的要求,準确了解學情,明晰教學内容的關鍵點,知識生長點、技能增長點,興趣激發點、育人的滲透點,思維與素養的提升點等。在分析教學内容的基礎上,選擇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基礎和主幹、對學習起着承上啟下作用的核心内容,或選取對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起重要作用的數學理性思維、數學探究相關的内容作為教學重點。課堂教學難點的确定,應依據學生實際,選取學生在學習中難以理解和應用的知識,或複雜的數學技能、數學思考,或難以掌握的方法等内容。

2.融入思想方法

注重在知識載體、情境創設的基礎上,通過具有啟發、探究價值的問題,及時引入和适時建構數學思想方法。全面體現邏輯層面的歸納法、類比法、演繹法與綜合法、分析法等,操作層面的配方法、待定系數法、消元法、公式法、換元法等;充分展現與數學内容密切相關的函數與方程、數形結合、分類與整合、化歸與轉化、特殊與一般、有限與無限等數學思想,努力将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基本思想方法相結合,形成基本活動經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聯系生活實際

在數學知識學習、能力和素養的培養中,密切關注與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生産生活實際等緊密相關的數學内容。通過實例理解和表達數學抽象與數學的一般性、邏輯推理與數學的嚴謹性、數學模型與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之間的必然聯系,展現數學知識、方法和思想與實踐應用的緊密聯系。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數學來源于實際、應用于實際,突出數學的綜合性和應用性。

(三)明确教學策略

根據課堂教學規律,分析各種教學方式方法以及學習方式的利弊和适切性,按照學情、内容、課型等的需求,明确教學策略,指導學生确立合适有效的學習方式。

1.選擇教學方法

精準分析學情,根據不同數學課型和學生特點,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别化指導,适應不同學習狀況需求,注重基于情境、問題的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和體驗式教學;科學把握學生認知規律,為不同認知基礎的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機會和适當幫助,根據不同知識類型的學習過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2.注重學生學法

研究學生認知心理和行為,研究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特點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個體特征,分析學生數學學習的認知過程和數學思維及方式,确定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路徑,如要依據數學學習的規律指導學生課前做好預習,課中要厘清重點難點、知識體系、展現過程,課後要回顧總結、提煉規律。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和實踐探究,促進思維發展,激發創新意識。教師要指導學生科學有效地做好學習筆記、選擇參考書、獨立完成作業、建立糾錯本及開展學習反思等。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促進學生共性發展和個性追求。

3.豐富教學手段

根據數學教學内容的特點及學生學習的需要,恰當選擇和運用教學手段,包括引起學習注意、告知學習目标、呈現刺激性材料、再現學習過程、提供學習指導、運用反饋評價機制、促進保持和遷移等手段,幫助學生正确理解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培育數學核心素養,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态。數學闆書要準确無誤,有條理、能示範,重點突出。作圖要規範、科學,準确反映數學關系。課堂要充分有效地運用圖表、模型等教具、學具,增加直觀性,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适度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課堂教學實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在運用傳統優秀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發展要求和教學實際進行創新,基于數學學習的認知規律,科學推進教學環節的實施。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施,應充分體現預設有序、情境科學、問題啟發、互動充分、生成靈動的特點。

(一)開展課前預習

開展有效的前置學習,利用"前置學習任務單"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的習慣。

1.明确預習任務

依據數學教學内容的核心知識和能力要求,形成基于個性化前置學習的"數學問題串",提出預習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接觸數學學習内容、初步探究數學學習中的關鍵問題。

2.指導預習方法

讓學生針對預習"數學問題串",先粗讀教材,整體把握數學内容與相關方法,再細讀教材,對關鍵字句逐字逐句的研讀,并适度演練,初步掌握學習内容、明确疑惑與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3.檢測預習效果

"問題解決"是檢驗預習效果的最好辦法。一是學生預習後自行選擇課後練習、習題試作,看是否能夠解決;二是新課前教師出示問題,也可用較短時間進行小題測試,檢驗

學生預習效果。

(二)推進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教師必須深入理解數學學科特點、知識結構、思想方法,規範、準确地運用數學的文字語言、符号語言和圖形語言,科學把握學生認知規律,重視優質的數學課堂教學邏輯的構建,确保高質量完成每節課的教學。

1.運用預習結果

要根據學生前置性學習完成的情況,尤其是預習中暴露的問題,從學習任務分配、目标确定、方法指引、過程監管、行為調控、活動設計等方面及時調整課中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讓預習結果的運用有效幫助教學中選擇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推動學習進程的内驅力。

2.明确目标任務

課堂教學中要緊扣教學目标,正确組織教學内容,正确反映教學目标的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及其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上,注重建立新知識與已有相關知識的實質性聯系,保持知識的連貫性、思想方法的一緻性,對易錯、易混淆的問題有計劃地再現和糾正,使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得到螺旋式的鞏固和提高。

3.創設學習情境

根據數學教學内容和學生學力實際,創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形象、直觀的領會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啟發學生積極地思考和探究;創設形象直觀的數學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觀體驗,多維度深入理解數學情境,提取情境中的數學信息,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推理、數學抽象、數學直觀等素養。應注重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促進數學教學内容與數學情境的有機融合,為學生提供生動、直觀、富有思維價值的數學情境學習材料,幫助學生從本質上把握現實情境、科學情境中的數學本質,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數學學習與求知環境。

4.開展師生活動

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活動步驟和方式的組織及指導,包括學生對數學的認知和實踐兩個方面。要針對具體的數學教學主題,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恰時恰點啟發引導,在教材與學生之間搭建"引橋",為不同認知基礎的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機會和适當幫助,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參與度,幫助學生逐步學會思考,讓數學課堂教學過程順應學生的認知邏輯。根據課堂實際适時調整教學進程和節奏,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利用觀察、提問和練習等方式發現教學問題并準确歸因,恰當運用反饋調節機制,及時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排除學習障礙,提高教學效益。以問題為主線,設計"問題串"促進學生思考,運用多元的學習方式,全面培養學生的數學關鍵能力。

5.檢測學習效果

教學中應科學運用方式靈活多樣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即時性測評,精準了解課堂教學目标達成狀況。應針對内容特點和學生實際,設計具有針對性、有效性和層次分明的測評問題,及時鞏固知識、訓練技能、查漏補缺。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問答(口答、筆練)、學生展示闆演、課堂練習、小組活動和發言等形式,檢測學生對教學目标是否達成進行評價或測試,也可針對當堂内容設計适切的問題進行定時檢測,反饋學習效果。課堂測評應盡量避免唯知識、唯分數傾向,摒棄低效重複的題海戰術,杜絕機械記憶與單純的"刷題"現象,關注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及時分析并科學運用測評結果,引導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提升。

(三)優化課後作業

充分運用教材和教輔資源,進行課後作業設計。依據課程标準、教材與教學目标有效設計課後作業,精心設計基礎性作業,适當增加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探索彈性作業和跨學科作業;通過作業批改與輔導,反饋學習狀況、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1.注重作業設計

學校要加強學科組、年級組關于作業的統籌,建立作業公示制度,合理調控作業的結構和總量,體現作業對教學的反饋價值和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作用;要把作業質量的提高作為統籌作業管理的一個核心環節,科學、有效、合理地設計作業,作為學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教師應統籌調控不同學習階段和内容的作業數量和作業時間,要不斷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以及針對性,促進學生完成好基礎性作業;作業的設計必須關注目的性、層次性、整

體性、适度性、多樣性等特點,不得使用現成的、不加選擇的練習冊或習題集要求學生完成。課外書面作業以 40—60分鐘内為宜,要在思考深刻、表述科學、格式規範、總結提

煉等方面提出要求并加以合理指導。

2.加強批改輔導

教師應全面掌握作業完成情況,強化作業的批改及課後輔導,對學生作業要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改,原則上當天批改完畢。作業批改要認真、及時、準确、細緻,應明确錯誤,留有批改痕迹,要求學生及時訂正作業中的錯題。重視作業的二次批改,根據學生學習實際實施面批講解。作業評價宜采用等級制度,以激勵為主,除運用一些約定俗成的符号進行批改外,可根據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寫上激勵性評語。在批改作業時要重視對典型錯誤的摘錄、歸類和整理,建立學生錯題冊,分析原因,改進教學。對作業中有共性的錯誤,應在全班講評,指導糾正。要根據作業批改結果認真進行反饋,把作業設計與批改作為鞏固學生學習成果、科學評價、診斷學情、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作業輔導要貫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包括課前、課中、課後不同階段,要重視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指導學生戰勝困難、樹立信心。作業批改與輔導中,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水平因材施教、及時輔導與講評;要重視包括學習診斷、學習矯正、心理輔導等方面的個别輔導。對學習有困難的、存在問題的學生,要及時給予幫助、進行個别輔導,有效促進全體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得到相應提高。

四、課堂教學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應"以人為本",以課程标準和學生發展需求為依據,關注學生數學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學習态度與方法的形成,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和态度,發展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最終形成數學的學科思維和數學精神。課堂評價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有機結合,靈活運用多元的評價方式,重點評價學生在面對真實問題情境時表現出來的核心價值、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确立評價主體

課堂評價要多角度、有針對性地确立評價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是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教育專家、家長等。檢測學習結果為主的評價,主要由教師、學生完成;檢測學習過程及情感與态度為主的評價,則由學生、教師、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教師應在學校的統一管理下,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學習實際,多元确立評價主體,合理利用技術手段,及時把握學生學習情況并實施幹預、提供支持,系統評價學生學習行為和結果,幫助學生在評價中認識自我、不斷改進,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二)确定評價内容

數學課堂評價内容既要評價教學目标的達成度、評價教與學雙邊活動在學生學習中的實效,更要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關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在實施評價時,設計基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情境和數學問題,重視學生學習中"生成",評價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為通性通法。數學課堂教學評價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核心,不僅要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數學學習結果,而且要有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态度、過程、行為、能力等進行精準量化分析和質性評價。評價的内容應是多樣化的,如評價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投入學習的程度、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數學能力與數學理性思維的形成,運

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複雜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的應用等。

(三)選擇評價方式

教師應将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等評價方式相結合,注意評價的即時性,采用口頭評價、行為評價、書面評價、實踐評價等多元評價形式,關注學生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給予準确的把握、評價和建議。應借助信息技術工具,建立數據分析微模型,運用可視化的形式呈現,直觀表達分析結果,揭示隐含在數據中的規律性;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豐富學習記錄證據的形式,真實全面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成果,從積極的态度、優化的行為、有效的方法、科學的過程和可感知的成效等角度,多元展示學生的努力和進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體現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激勵性和引導性,幫助學生清晰地實現自我定位、自我改進、自我發展。

(四)呈現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是對教學質量和學生發展情況全面、真實、客觀的反映,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除了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等級和分數外,更應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和方法,評價結果要通過客觀描述的方式呈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核心素養的形成過程。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應顯現出教師鮮明的态度和立場,有破有立,給予學生在個性化學習和差異化發展中的正确影響和導引。對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或者是回答的數學問題,要給出清晰明了的判斷,不能含糊其詞,要盡量避免無立場的完全肯定或否定,注重挖掘數學思考的積極因素激勵學生學習。

(五)發揮評價作用

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習有動力,學習有方向,學習有方法,使教師教得有成效,教得有成功感。應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明确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診斷出現問題的根源,進行有效指導。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學習潛力,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建議,使評價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自我認知,增強自信心,幫助學生把握好自身發展方向等方面發揮積極的正向引導作用。

(六)加強教學反思

教師應全面采集學生學習過程信息,及時把握學生學習情況并實施幹預、提供支持,系統評價學生學習行為和結果,做到及時評價、及時研讨、及時總結,對課堂教學提出改進意見。要根據課堂教學實施和學生作業等情況積極開展教學反思,理性思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成功經驗,形成撰寫教學叙事、感悟反思和典型案例等的習慣,不斷完善教學規程和模式,改善教學方式和行為,通過教學反思提升教學水平、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