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打腎上腺激素是什麼感覺

打腎上腺激素是什麼感覺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6 13:17:44

打腎上腺激素是什麼感覺(老師上完實驗課)1

複旦大學化學系劉旦初教授的《化學與人類》選修課,是很多人大學四年都搶不到的課。劉教授用噴壺裡的液體噴在一塊白布上,出現紅色字體,再用噴壺一噴,紅色的字又消失了。對文科生來說,這似曾眼熟卻又說不出的道理,其實是初三學習的酸堿中和及指示劑顯色原理,劉教授用它來抛磚引玉。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王程傑是位專注于中學化學實驗的 “老法師”,他的公文包裡随便拿出個道具都可以做化學實驗:把加碘鹽放在試管裡加熱,再把一張普通的白紙放到試管口,白紙片刻變藍色了。這個實驗說明了兩件事:食鹽裡的碘酸鉀受熱變化,生成了單質碘;白紙用澱粉漿過,碘遇到澱粉會變藍。

可以說,有趣的實驗是化學“圈粉”的重要手段。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發現,學生們喜歡做實驗,可偏偏有些化學老師不喜歡。有老師甚至覺得,一句話就記住的内容何必浪費時間去做一遍實驗?不如把時間用來多做幾道題。

實驗的價值不僅僅是動手實踐,更在于引發興趣

實驗能喚起童心,而唯有童心才是最充滿好奇和想象的

中學化學老師李大明每年中秋都會為學生安排兩個實驗:一是讓學生帶未開封的月餅來課堂,當堂打開,一分鐘不到,月餅獨立包裝裡的脫氧劑就會發熱,這恰好和課本中的生鐵吸氧腐蝕原理一緻;然後利用月餅包裝的PE塑料盒作為模具,把椰子油、棕榈油、橄榄油按一定比例和燒堿溶液混合攪拌後,制成手工皂送給媽媽。

多年後,有學生回校看望李大明,聊起過往,說隻記得做手工皂,其他化學知識都忘了。李大明隻有苦笑:一則,一位重點高中化學高級教師教學生做肥皂,這話傳到教育界,懂行的都覺得太低檔,高級教師要教學生搞創新,像屠呦呦那樣提取青蒿素;二則,李大明把脫氧劑、塑料盒變為實驗器具,叮囑學生将做成的肥皂送給家長,其中蘊含的教育思想涉及環保、物質循環、情感溝通、化學知識情境化等,這些才是做小實驗想達成的目标,學生顯然并沒有完全理解老師的用心。

打腎上腺激素是什麼感覺(老師上完實驗課)2

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化學課程标準》羅列了學生必做的九個化學實驗和九個選修實驗。而調研發現,普通學校學生每學年做化學實驗不超過三個,好學校每學期能做五個。為何要如此強調做實驗?一方面,化學教學必須通過實驗 “拉攏”學生;而同時,隻有通過實驗考查才能逼迫學校開展更多實驗教學,比如滬上每年4月份舉行的理、化、生實驗技能測試。

在一次區教研活動中,一位老師氣咻咻地發牢騷:這個班級成績這麼差,就不給他們做實驗了。這裡的邏輯關系有點亂:成績差,動手能力肯定不行嗎?還是因為太少做實驗,讓學生失了興趣,才導緻成績不理想呢?

實驗課上,學生不必拘束地坐在位置上,身體比較自由;化學實驗是一門變化的科學,液體混合後出現的顔色變化會引起學生感官上的刺激;由學生自己親手完成操作,對儀器的觸覺、有味氣體的嗅覺又帶給他們精神上的滿足。驚訝于試管、燒杯中物質的變化,學生會表現出各種好奇、興奮和激動,他們總是站着做實驗,時而發出勝利的歡呼或驚奇的尖叫,這是怎樣一種自由的體驗!

小時候孩子們都有玩具,用玩具來過家家;長大了,隻有書本和試題。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實驗能喚起孩子們的童心,而唯有童心才是最充滿好奇和想象的。

用比賽來維系實驗教學的專業發展,用考試來監督實驗教學

如果沒有這些考試和比賽,理化生科目的實驗教學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上海學生每到高二第二學期,會接受一次次實驗技能考查。這一考試堅持了多年,是對實驗教學的鼎力支持。雖然有些教師認為這樣的考試如同雞肋,且要耗費大量精力,但若沒有這次考試,理化生科目的實驗教學可能面臨傾覆之災。

事實上,許多教師自己在學習階段都沒有經曆過一定量的實驗訓練,如此代代相傳,教學中動手實踐的基因終将消失。

打腎上腺激素是什麼感覺(老師上完實驗課)3

不可否認,考試和比賽是推動實驗教學的有效方式。滬上的“白貓杯”化學技能比賽,在最後決賽時,安排的就是定量實驗;全國化學競賽決賽中的實驗操作也占到一定比例。對教師而言,參加比賽、參與實驗改革,亦是提升自己實驗能力的重要途徑。為此,上海市教委于去年9月推出首輪教師實驗培訓。而全國範圍的中小學實驗教學“說課活動”則推動理化生及工程等學科将實驗滲透到課堂中。

前文提到的華東師大教授王程傑,熟悉中學化學的每一個實驗,對課本中的實驗技巧了然于胸。他說:“實驗必須動手去做,隻有在做的過程中,才能發現突破點,找到可以改進的地方。”

為學生準備一次實驗如同置辦一場自助餐,辛苦程度不言而喻

加之一些安全因素有老師戲言,上完一節實驗課,腎上腺激素激增

高考改革後,很多學校在高一就安排學生選好等級考科目,那些不選理化生科目的學生,被編在 “合格班”接受教學,以應對高二後期的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這些學生本身對理化生就缺乏興趣,抑或尚未體會到科學的魅力,進入“合格班”後,教學要求較低,老師大都不會安排實驗,這樣一來,學生接觸實驗的機會就更少了。

筆者認為,沒有等級考壓力的“合格班”教學,更應該把教學重點放到實驗上來,讓學生們在實驗室“玩”科學,讓他們和理化生等學科說再見之前,留下美好而真實的印象。

但對教師來講,為學生準備一次實驗如同置辦一場自助餐,小到火柴、濾紙,大到實驗裝置、藥品配制,起碼要花半天功夫,完成實驗後還要歸整實驗台。與40分鐘課堂授課的工作量相比,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再加上,學生到了實驗室如同到了遊樂場,興奮、激動之餘,難免會有摔碎儀器、撒漏液體、甚至燙傷等事故。以至于有老師戲言,上完一節實驗課,腎上腺激素激增。

除了安全因素,現在滬上中學實驗室很少配有專職實驗員。也就是說,理化生教師的專業本身就包含了實驗技能,準備實驗是教師的工作範疇。如此一來,很多教師沒有激情和時間去做這些服務性且沒有創意的工作。再加上現在流行信息化教學,不如把實驗視頻投影到大屏幕上放給學生們看,安全又高效。然而,特别搞笑和打臉的是,至今沒有一位化學老師敢開設沒有實驗的公開課。既然大家都知道實驗教學之于化學課的重要性,那為何還會出現調研所發現的一學年隻安排三次學生實驗的情況呢?

打腎上腺激素是什麼感覺(老師上完實驗課)4

傳遞方式往往決定着知識的傳授效果。實驗教學是把源于事實又高于事實的理論學習,放入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講解,由此釋放學生發現事物本質的潛能,讓他們去看、去摸、去聞、去發現。倘若科學教育單純照本宣科,即便學生心向往之,科學的魅力也難以躍出紙面,生動地呈現在孩子面前。

新高考之下的物理、化學學科,唯有用實驗教學來留住學生——不是留住學生選考等級考這個短期目标,而是要留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目前高考的“加三學科”把師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那麼教師的精力就該用在還原學科的本質特征、增加實驗教學課時上來。

如今中學實驗室的管理人員一般都是兼職教師,且擁有碩士、博士學曆。從遠期發展來看,實驗室老師不再是以前那種打雜、洗涮的角色,而是深谙教材、能帶課題、有創造活力的人。

觀察一所學校的硬件條件,重點看它的圖書館、體育館,還有就是實驗室。這些場所都是解放學生身體、活躍學生思維的地方。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就能啟發更多學生去思考,培養更多科學後備人才。

作者:曾德琨(作者為複旦大學附屬中學化學教師)

編輯:朱穎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