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來自一位音樂學院鋼琴系畢業的85後寶媽。從琴童到琴童媽,身份的轉變,讓她在音樂教育這條路上更有發言權。今天讓我們一同來看看,她會給我分享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我是一名鋼琴老師,5歲開始學琴,從音樂學院畢業後從事鋼琴教學工作已有十餘年之久。如今的我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琴童媽。12年教齡加上3年陪齡,希望能夠就學琴練琴這件事上,表達一些我的看法,幫助那些感到迷茫的家長,解決他們的一部分困惑。
學不學?幾歲學?
首先我想和大家表達的觀點是,如果家裡有條件,那就盡量去培養孩子學習一門樂器。個中好處舉不勝舉,我就不在這裡一一贅述了。
而在是否要送孩子學音樂的路上,有一隻最大的“攔路虎”,名字叫做“自己沒有音樂細胞,孩子是不是學音樂的‘料’?”很多家長都蹲在這隻“虎”旁邊觀望,不敢邁出下一步。解答這個困惑最好的例子就是我本人。我祖上三代沒有一個學音樂的人,更别提什麼“遺傳論”了。但是如今音樂于我,是精神食糧,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千萬别低估了孩子的可塑性,覺得自己不行孩子肯定也不行。别妄下定論,他隻是音樂本能還沒有被開發出來。
第二個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幾歲開始學”。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标準答案,幾歲開始學都可以,但是家長一定要認清一個現實:孩子的潛能發展存在一種不可逆的遞減規律。打個比方,“絕對音感”這個能力,在孩子3-9歲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得的,錯過這個敏感期,再想培養孩子這個能力機會就很渺茫了。所以總結來說,就是接觸的越早,好處越多,優勢也越大。
“地基”不牢,地動山搖
前陣子我和初中好友視頻,她讓我幫忙看一下孩子的琴技有沒有進步。等孩子花裡胡哨的一通炫技結束後,我發現了很多問題:錯音、節奏不穩、跑動不均勻……很明顯,這些都是基本功不紮實的表現。在詳細詢問過後,朋友竟然跟我說:“我嫌孩子進步太慢了,總在彈練習曲,所以主動要求老師加快進度……”
跟自己的好友,自然沒有必要閃爍其詞。我直接指出了她的錯誤。在孩子學琴的初始階段,手指獨立性的高擡、音階、琶音等訓練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打個比方,學跳舞的孩子,不練壓腿、下腰,怎麼可能跳出好看的舞蹈?所以說,一定要杜絕盲目拔高,好高骛遠隻能在短期内可以看到明顯的進步,孩子練了三年,作品的确沒少彈,但基本功一塌糊塗,證明三腳貓的功夫是走不了多久的。所以說,千萬别圖快!好好練基本功,這是前提,是基礎。
把孩子浸泡在音樂裡
我曾經去聽過周廣仁先生的講座,講座内容大緻圍繞國内琴童“基本功逐漸紮實,但音樂表現力不足”這個問題。表現力從哪裡來?我認為除了“練”以外,“聽”就是最最重要的環節!
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艾莉森•高普尼克曾經指出,“音樂天才”莫紮特也許是可以複制的。他之所以有着令人難以企及的天賦,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良好的家庭音樂氛圍,三歲之前就因為耳濡目染累計聆聽音樂上萬小時。所以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把孩子浸泡在音樂裡。
隻有準确的把握了音樂風格、了解了不同創作的時期,才能進一步研究作品的結構、速度、力度、觸鍵、和聲、奏法、踏闆……才能使孩子的演奏有更大的提升。
我雖然是一名鋼琴老師,但同樣是一個琴童媽,我深知家長朋友們的困惑與焦慮,也明白陪練過程中要付出的艱辛。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學習音樂和學習語數外一樣,不要企盼短期就能培養出音樂天才,量變才能産生質變,進步都是以年為單位的。今天很高興能在這麼大的平台和大家做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大家避開一些彎路!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就把孩子當植物養,然後靜待花開!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就請多多轉發,持續關注音教藝術網!我們将持續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原創文章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