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史曉露
8月29日,記者從四川農業大學獲悉,近日,四川農業大學任萬軍教授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弱光脅迫下‘減穴穩苗’通過優化冠層結構和光能利用提高稻米品質”在線發表在國際農林科學主流學術刊物《大田作物研究》上,為推動弱光稻區機插稻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水稻是四川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2800萬畝左右。推廣水稻機械化生産,能極大節約人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機插秧就是實現水稻機械化生産的主攻方向。
不過,傳統的機插秧技術下,水稻栽插質量差、易倒伏,再加上四川盆地“多雲霧、寡日照”的氣候條件,限制了水稻的光合作用,加劇了病蟲害的發生,最終降低了機插稻的産量、品質及效益。
減穴穩苗(右)與常規密植(左)栽後效果圖(鄧飛供圖)
瞄準機插秧的痛點,近年來,四川農業大學任萬軍教授團隊發明了一種“機插雜交稻減穴穩苗大穗栽培方法”,在不改變單位面積用秧量的情況下,保持秧苗栽插行距不變,将穴距從12—17cm擴大到20—25cm,穴苗數則從每穴1—2苗提高到3—4苗,實現“減穴穩苗”。
“秧苗在稻田中的分布密度由行距、穴距和每穴的苗數決定。”任萬軍教授介紹,簡單來說,秧苗間的穴距擴大,也就是田裡每窩秧苗之間的距離更寬,這樣就減少了每畝田的栽插穴數,在每畝田栽插秧苗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每穴的秧苗數就增加了,從而實現“減穴穩苗”。
研究發現,“減穴穩苗”具有諸多優勢。“一是提高了栽插效率和質量。”任萬軍教授介紹,由于栽插穴數減少,降低了機插秧田間漏插、傷秧等風險,經測算,插秧作業效率提高16%,漏插率降低25%—41%,從而避免了後期人工補秧,僅插秧環節每公頃(15畝)地可節本增效600元以上。
其次,由于穴距增加,水稻的通透性增強,降低了稻瘟病、紋枯病等喜濕病害發生,再加上每穴莖蘖數增加,增強了整穴抗倒能力,大幅降低了水稻倒伏風險。
據悉,以“減穴穩苗”為核心的“優質雜交稻保優提質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已連續5年入選四川省主推技術,并受到種糧大戶喜愛。
“采用減穴穩苗技術,10分鐘就能夠機插秧1畝田,作業效率是人工插秧的80倍。”江油市維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開蓮說,合作社常年開展水稻托管服務超過5000畝,以“減穴穩苗”為代表的技術極大提升了農業效率。
此外,該研究還進一步通過在四川不同稻區設置大田試驗,揭示了弱光脅迫下“減穴穩苗”對水稻群體質量與光能分布的調控效應,及其對水稻産量與品質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減穴穩苗”可構建更為合理的水稻株葉型和群體結構,既提升水稻上三葉的淨光合速率,又改善冠層中下部的光能供給,确保了水稻灌漿結實階段充足的光合産物供給,最終在有效穗數略有降低的情況下,通過提高結實率和粒重确保水稻高産穩産。同時發現,“減穴穩苗”可顯著降低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整精米率和米飯食味值,有效改善了稻米品質。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