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遺産有哪些?冊亨布依戲,布依戲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之一布依戲,過去稱“土戲”、“歡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冊亨縣布依戲主要流傳于巧馬鎮、丫他鎮、秧壩鎮、弼佑鄉、八渡鎮、百口鄉、雙江鎮、者樓鎮等地冊亨布依戲是用布依語演唱的戲曲,并在布依八音、八音座唱(闆凳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據闆萬戲班手抄曆史資料《歡戲曆源》佐證,布依戲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時就已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曆史 ,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貴州文化遺産有哪些?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冊亨布依戲,布依戲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之一。布依戲,過去稱“土戲”、“歡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冊亨縣布依戲主要流傳于巧馬鎮、丫他鎮、秧壩鎮、弼佑鄉、八渡鎮、百口鄉、雙江鎮、者樓鎮等地。冊亨布依戲是用布依語演唱的戲曲,并在布依八音、八音座唱(闆凳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據闆萬戲班手抄曆史資料《歡戲曆源》佐證,布依戲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時就已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曆史。
侗戲,侗戲流傳于貴州省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廣西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縣的部分侗族村寨。黎平位于貴州東南部,東連湖南靖州、通道,南臨廣西三江,西北兩面與從江、榕江、劍河、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區交界地。縣境内民族衆多,侗族占60%以上。侗戲大緻分為兩類:一是以侗族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如《珠郎娘美》、《郎夜》、《莽歲》、《美道》等;一是根據漢族小說、戲劇編纂或改編的,如《梅良玉》、《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還有連台本戲,如梁士錦《行歡坐夜》、《投軍别窯》、《打陸文秀》等。
福泉陽戲。福泉陽戲的正規演出每年舉行3次。第一次在農曆正月間演出,演出時間4天4夜;第二次在農曆五月十三日“單刀會”當日為紀念關羽而演出,地點在當地的關帝廟前,時間1天;第三次演出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紀念神話中的二郎神和曆史上的二郎(川主、水神)而演出,祈求庇佑一方平安。此外,還為民間“還願”進行演出,但相對于正規演出要簡單得多。
福泉陽戲由内壇和外壇兩部分組成。内壇就是以祭祀儀式出現的二十四壇法事,具有還願的性質,故民間又稱為“還陽戲”、“還願戲”或“願戲”,有開壇、發牒、正清、領牲等二十四請神、延神、酬神、送神儀式和“上刀山”、“下火海”、“頂華蓋”、“懸鈎釣鬥”等特技(法術)表演。
思南花燈。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由于曆史原因,思南花燈受鄰省的影響較大。且自漢代以來,漢民族的不斷遷入,中原文化、吳越文化、巴楚文化随之先後進入,與土著文化長期共存,使得思南花燈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在明、清時期,思南花燈活動頻繁,在演出的組織形式上多以自然村寨為主,并設燈會、設會長,即燈頭。思南花燈在貴州戲劇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廣大農民在生産勞動中的必然産物。它的題材、内容、形式都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婉轉動聽的唱腔,高亢激越的花燈打擊樂,優美迷人的舞蹈以及美麗獨特的服飾道具,而倍受人們青睐。
錦雞舞。苗族錦雞舞主要分布在丹寨縣排調鎮的也改、黨早、甲石、排保、南群、加配、麻鳥、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鄉境内雅灰、送隴等苗族村寨。錦雞舞最初的功能是祭祖,并且隻能在12年1祭的祭鼓活動中才能跳,用于喚醒祖靈,以及在活動後将祖靈送回安息之地。後随着社會的發展,在“吃新節”、“跳月”以及大型慶典的迎賓禮儀活動中錦雞舞也被廣泛運用。
布依族“雯當姆”布依族民間舞蹈“雯當姆”,流傳于貴州省荔波縣洞塘鄉及翁昂鄉布依族地區。縣内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因喀斯特面積大、地貌多樣,生物豐富,與雲南石林、重慶武隆共同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6月27日,被第31屆世界遺産大會列為世界自然遺産。“雯當姆”,漢語譯意為“矮人舞”。舞蹈别出心裁地在肚皮上畫上可愛的胖娃娃形象,并用大籮筐套蓋住真人的臉和胸部,作為布依族帽子道具,然後利用腰肚肌肉收放的表現力,造成人物豐富的表情變化。
苗族大遷徙舞,分布于貴州省赫章縣河鎮、可樂等鄉鎮。苗族大遷徙舞苗族稱“夠戛底戛且”,意為尋找居住的地方,為赫章苗族記載苗族大遷徙曆史過程的民間舞蹈。苗族大遷徙舞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以舞蹈形式記錄祖先遷徙曆程,舞蹈場面宏大,古歌悠遠,舞步凝緩。一些如“留戀”“回望”等舞蹈動作,如此故土難離,讓觀者潸然淚下,苗族大遷徙舞在赫章苗族中極具影響,是苗族人民千百年來在艱苦環境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直觀載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