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我們跨入了55歲至70歲的年齡。
經曆了風風雨雨,人生沉沉浮浮,終于“上岸”了。往後餘生,過波瀾不驚的生活,看不好不壞的風景。
可是,在變老的路上,難免會遇到病痛,甚至有一些人,六十歲都沒有到,就已經走了。
從現實來看,這個年齡段的人,處于退休,或者準備退休的狀況,身體也還算硬朗。人生何其幸運,可以有這樣的一段時光,短暫,而又永恒。
01
如願退休,是後半生最大的福氣。
有一個小故事,說畫家顧恺之吃甘蔗,總是先吃甘蔗尾,然後吃甘蔗頭。
人們問他,為何如此。
他說:“這叫漸入佳境。”
把所有的苦,都嘗過了,接下來,就會享受所有的甜。先苦後甜的人生,才是對的。
《半月談》曾經發文表示:“從現在開始至未來10年間,我國将迎來史上最大退休潮,一些60後、70後群體持續進入退休生活,開啟人生後半場。”
很多人理直氣壯地說,退休金都是自己繳納的,是自己做出了貢獻,應該得到的回報。
其實,不管你有沒有貢獻,都托了時代的福。你不要擔心延時退休,也不要考慮收入來源。生活還在繼續,生活的費用也一直在流入口袋。
也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農村,無法退休。但是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比較,生活已經好很多了。和父母這一代人比較,吃過的苦,就少很多了。
02
兒女長大,是人生最大的期待。
哲學家羅素說:“家庭的基礎無疑是父母對其新生兒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當我們過了55歲之後,兒女差不多長大了,成家立業了。雖然有帶孫子的煩惱,但是煩惱之中,也有幸福的影子。
想起自己剛剛做父母的樣子,真的很激動。
忙着給孩子買吃的,想盡辦法送孩子去上學,從村莊走向城市,從一無所知,到天下皆知。
“等你長大了,我們就好了”,這樣的想法,終于成真了。
逢年過節,我們在家裡做美食,等着兒孫回家嘗一嘗。家裡有了煙火氣,有了一句句祝福。團圓飯,見證了歲歲年年的成就。
也有一些父母,随着兒女漂泊,人在異鄉,但是心仍舊是暖的。畢竟,一家人在一起,就什麼都不苦了。
03
身體健康,是家庭裡最大的财富。
在70歲之前,大部分的老人都是健康的。廣場舞、交誼舞、繪畫、種花、釣魚......我們想要做的事情,都有時間去做。
相比那些八九十歲的老人,我們的生活質量,高很多。病痛少,精神好,還能看一看風景。
斯賓塞說:“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由之來的愉快的情緒,是幸福的最好資金。”
真的不要唉聲歎氣,也不要擔憂未來。好好享受當下,就是最精明的安排。
老人身體健康了,不僅僅自己少用醫藥費,還給兒女減少了很大的負擔。健康是對家庭的責任。
試想一下,老人生病了,一家人都在團團轉,老人于心何忍呢?
少了煩惱,多了心靈的輕松,哪怕自己很窮,也會窮開心。你愁眉苦臉的樣子,是心病,得改正。
04
老友幾個,是路上最好的緣分。
回憶自己遇到的人,你會發現,社交是件很快樂的事情。
小時候,我們生活在大院裡,在村莊裡。房子很小,條件簡陋,但是随時可以串門。
在自家待着,都能聽到鄰居家炒菜的聲音——呲呲,一準是青菜倒入了油鍋。韭菜炒蛋的味道,從鄰居家的窗戶飄出來,又随風潛入了自己的家。
随時都可以去鄰居家吃頓飯,喝一杯酒。
幾個孩子在一起鬧騰,不是手足,也情同手足。過家家的遊戲,很多人玩過。總期待自己是新娘子、新郎官。
上學了,同學有很多。雖然學校簡陋,但是活力滿滿。
走進社會,職場上的人,難以深交,但總有那麼幾個人,彼此要好。關鍵時候,也能搭把手。
現在,退休了,遇到的人,也有一大半要說再見了,或者再也見不到了。沒什麼,聚散随緣,能留下來,就是知己一般。
05
生活安穩,是社會最大的恩德。
看過了戰火紛飛的故事,我們就會明白,不經曆動蕩不安,本就是一種幸福。
最安穩的,是我們的婚姻、家庭。
很多人經曆了“裸婚”。帶着兩隻老母雞,就能去提親了。結婚之後,日子再苦,也沒有誰提出離婚。或者想過要離婚,但是出于“原配好”的思想,就沒有了行動。
我們寫的情書,要經曆好幾天,才會抵達對方的手裡。盼望着回信,是無盡的思念。就連通訊方式,都那麼安穩。
簡單樸素,是我們最好的家風。
很多人,都穿過打補丁的衣服。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縫縫補補又三年。
摳門,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一輩子的習慣。哪怕每個月都有錢,也會想着存錢。
時代在巨變,我們卻始終穩步前行,享受安穩的生活。
06
時光催人老,白發悄然生。
如果你願意,退休就是人生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隻要熱情還在,心存溫暖,芳華就會停留在生命裡。
席慕蓉說:“時間老人也有着高超驚人的手藝,喜歡在人身上留下他的傑作。”
回頭看,流逝的是芳華,留下的是芳香。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