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任性
白雲區這家企業
一度有機會成為蘋果iPad的供應商
但經過一番考慮後
最終還是放棄了
這個在别人看來是求之不得的機會
這家企業的客戶名單上,有ABB、BRUNSWICK(賓士域)、DOMINO(多米諾)、TARGRAY(特銳)、AKVA等世界頂級企業;這還是一家“任性”的企業,每個行業隻選一個客戶,每個客戶必須排在行業前三位……
這家名叫廣州裡工實業有限公司(下稱裡工實業)的企業,從白雲湖街環滘村的橡塑五金廠起步,創始人農民出身,轉型進入機械加工行業,生産出世界一流的精密設備,并成為白雲區最早一批敢吃“螃蟹”的精密加工廠商。
“在檢測設備的投入上不惜成本”
經典車間、發現車間、未來車間……走進裡工實業車間,從其設置就可以窺探出,裡工實業的發展更新叠代之路,從最傳統的機械加工車間到配備世界一流設備的生産車間,勾勒出裡工實業傳統制造與現代制造的融合。
“經典車間”正是裡工實業起步的地方,這裡擺放着車床、銑床等傳統機械加工設備,從外表看起來,和普通的小五金廠并沒有太大區别,同樣有轟鳴的機器聲,機器上散落着油迹斑點,熟練的技工埋頭加工金屬産品。裡工實業創始人、總經理李慶光介紹說,這種半機械半手工的加工模式,目前智能機器還無法取代,出貨量也不多。
這裡還見證了裡工實業發展的1.0階段——人機結合。成立于1985年,原本生産橡膠密封圈、食品包裝和啤酒罐裝的橡塑五金廠,正逢數控機床進入中國,裡工實業敏銳地發現了這個趨勢,1993年購入第一台CNC(數控機床),2002年購入加工中心,2005年成為ABB動力總成以及供應商。由此裡工實業開啟2.0階段——人機配合。
伴随着這個過程,為裡工實業産品品質保駕護航的“發現車間”也建立起來。這裡排列着曆年來引入的大型檢測設備,其中最為李慶光津津樂道的一台機器,是1994年花了94萬元購買的。“當時這個價錢可以在天河區買6套房子。”李慶光說,裡工實業在檢測設備的投入上幾乎是不惜血本,在同類型的企業中,能引入這樣的機器也是少之又少。
牆上的電子屏随時顯示着車間溫度,要讓這些“嬌氣”的檢測設備穩定,必須24小時保持21℃的恒溫,僅電費一筆開銷就不含糊,有時一天就要花去2000元。“質量是企業的第一生命。”這是李慶光反複提及的一句話。
代表裡工實業技術水平的則是“未來車間”,這裡有6台五軸聯動智能化設備,機器人機械臂靈巧地抓起金屬材料,準确地投放到機床槽内,程序人員隻需通過電腦将程序代入,機床便開始運轉。經過五軸聯動切削和切削液不斷噴射,生産出來的成品泛發出金屬的光澤。
整個過程運用了白鋼平刀、倒角、擴孔等多達10種直徑不同的刀具,短短幾分鐘内,這些普通的金屬材料變身精細的工業模具。随後,模具将銷往美國、德國、丹麥、挪威等國家。
從2008年購入第一台五軸CNC開始,裡工實業步入3.0階段——人機互動,此外還采購了哈斯車削中心SL-10、ST-20,立式加工中心VF-2SS、VF-2DYT等設備,與國際标準相接軌,2016年,經過智能化改造後,裡工實業開始轉向人機協作,并成為Brother兄弟集團一級供應商。
“把一米的市場挖了一公裡深”
憑借過硬的生産品質和優異的用戶體驗,與裡工實業緊密合作的客戶包括ABB、Domino等知名企業,近年來,在實體經濟需求不振的大環境下,裡工實業依然保持兩位數的利潤增長率。李慶光說,預計2016年實收将達到7000萬元。
“同樣的圖紙,由我們生産出來的零件就是要更好。”李慶光說,就是這樣最小的活兒,也要努力做到最好,關注每個細節,苛求完美,并持之以恒把每件産品都當成藝術品。
在他看來,在制造業比較出色的德國和日本,有大量專注于每一個很小的零部件的家族企業,正是他們支撐起來了一個制造強國的品牌、品質和信譽,這些散落在各行各業的“工匠”的發展思路與裡工實業不謀而合。
實際上,裡工實業也有不少機會擴大生産規模,但依然選擇了“小而美”“小而專”的精品路線,實現個性化生産。更為“任性”的是,裡工實業每個行業隻有一個客戶,每個客戶必須排在行業前三位,這樣的客戶多在引領時代潮流,同時,每年淘汰一個客戶,并培育一個小微創新客戶。
“裡工實業平均每天生産的有一兩百個品類。”李慶光的小兒子、裡工實業執行總裁李衛铳介紹說,裡工實業執着地把單個客戶的全系列産品做全,這樣企業與客戶的黏度非常高,“别人是把市場開拓了一公裡寬,我們是把一米的市場挖了一公裡深”。
裡工實業一度也有機會成為蘋果IPAD的供應商,但經過一番考慮後,裡工實業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在别人看來是求之不得的機會。“蘋果的需要量比較大,裡工實業必然要擴大規模,調動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最終很容易影響其他産品的生産。”李衛铳說,如果一旦某個産品産量達到90%以上,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很容易“受傷”。
裡工實業的“接力棒”傳到了李衛铳手上,但與很多“企二代”不願意接手父輩的制造業不同,從華南農業大學畢業的李衛铳卻欣然接手了與其專業八竿子打不着的制造業。
除了堅持制造業外,李衛铳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并開始引入戰略規劃和資本投資。例如,裡工實業還計劃收購丹麥一家設計公司,同時,圍繞上下遊産業鍊,推行“裂變式創業”的企業擴張模式。近段時間,李衛铳就忙着在白雲和番禺兩地跑。在番禺,他建立起了一個智能技術研發團隊,服務對象并不限于裡工實業。同時,裡工實業還聯合其它企業合作開發智能機器人視覺識别系統、智能機器人聽覺系統等項目,培育新的增長點,以不斷完善裡工的“生态圈”。
“未來,如果其中好的項目成長壯大,再反向接管裡工實業也是有可能。”李衛铳說,企業最害怕的是因為“慣性思維”而被客戶牽着鼻子走,而家族企業可以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并且可以融入一些制度設計,與時代更好地接軌。
來源 | 南方日報
圖文整理 | 軒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