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2-28 15:34:51

天漸漸熱了,抽空去理了個發。理發師很年輕,估計剛剛入行不久,手法還不太熟練,剪子時不時地會揪一下我的頭發,疼得我直龇牙咧嘴。

聽到我嘴裡直"噓噓",理發師很抱歉地說:"對不起,挦疼您了?"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這個字在西漢就出現了)1

理發

挦,讀如xián,基本字義是:扯,拔(毛發),如挦扯,挦雞毛,挦頭發。由此引申出"摘取"的意思,如挦字摘句。

據史料記載,"挦"字早在西漢就出現了,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漢字。那麼,2000多年前,挦字是不是也讀xian呢?它還有别的義項嗎?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今天咱倆來聊聊這個古老的漢字。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這個字在西漢就出現了)2

挦,讀如xián,基本字義是:扯,拔(毛發)

"挦"字在2000多年前怎麼讀

挦,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漢字,早在西漢揚雄編撰的《方言》中,就有明确記載:"挦、攓、摭、挻,取也。南楚曰攓,陳宋之間曰摭,衛魯揚徐荊衡之郊曰挦。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取物而逆謂之篡,楚部或謂之挻。"

揚雄這段記載顯然過于籠統,沒有把挦字"以手指并攏而摘取"這一主要特征體現出來,但是他把這個字的使用範圍,非常清楚地标注出來了。由此可見,早在2000多年前,"挦"字就已經在南北方各地普遍使用。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這個字在西漢就出現了)3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别國方言》 揚雄撰 清光緒版

那麼,"挦"字的讀音在2000多年前是什麼樣子的呢?

揚雄《方言》裡沒說。不過呢,到了東晉,一個叫郭璞的人,為《方言》作注,就把"挦"字的讀音标注出來了。他是俺們山西聞喜人,他這樣寫道:"挦,常含反。攓,音蹇。摭,盜蹠。挻,羊羶。取也。"

揚雄《方言》,及郭璞《方言注》中這兩段話的大意是,攓(qiān)、摭(zhí)、挻(shān),還有篡(cuàn)這幾個字,與"挦"一樣,都是"取"的意思,隻不過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不一樣。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這個字在西漢就出現了)4

郭璞《方言注》影印本

依郭璞《方言注》,"挦"這個字的讀音,在1700多年前的東晉,是"常含反"。

"常含反"是什麼意思呢?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為了幫助人們識字,古人發明了很多注音方法,其中有一項就叫"反切法"。簡單來說,就是把兩個容易識别、極為常見的字,合在一起,第一個字取其聲母,第二個字取其韻母和聲調,然後二者相切,這個生字的讀音就拼出來了。

比如郭璞注中提及的"常含反","常"的聲母是ch,含字的韻母是an,聲調為平聲,二者相切,拼音為chán。與今音xián,有一定的區别。

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這個字在西漢就出現了)5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别國方言》揚雄撰 郭璞注

方言之為方言,就是因其不同于通用語言,且兩千年來,漢字有音異、音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所以,2000多年前的"挦"字,與今天的普通話讀音是不一樣的。

不過呢,上古音c [tsʰ],到了中古的時候,大概是唐宋以後吧,有一部分就變化為x [ɕ]了,"挦"字的讀音也與今音比較接近了。

"挦"字在古代文獻中的常見用例

從曆史文獻上看,"挦"這個字,在唐宋之前,除了見于西漢揚雄《方言》和東晉郭璞《方言注》之外,在其他典籍中很少見到,說明這是個很典型的方言口語詞,不太為當時的官修文獻所重視。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這個字在西漢就出現了)6

《元曲選》插圖

元代之後,随着俗文學的蓬勃興起,"挦"這個口語詞就大量出現在各種散曲、雜劇、傳奇、說書、話本和章回小說之中了。

元代王和卿在散曲《仙呂·一半兒》中,把"挦"字用得出神入化,他這樣寫道:"将來書信手拈着,燈下姿姿觀觑了。兩三行字真帶草,提起來越心焦。一半兒絲挦一半兒燒。"

這段小曲大意是說,情人,或許是丈夫,好不容易寄了封信來,卻隻寫了兩三行字,還寫得潦潦草草,收信的女子夜裡在燈下看信,心中又驚又喜,卻又很來氣,一會兒想把信撕破,一會兒又想燒掉它。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這個字在西漢就出現了)7

《元曲選》影印本

元代戲曲家馬緻遠在其很多作品中都用到了"挦"這個字,比如在《青杏子·悟迷》中,他這樣寫道:"休更道咱身邊沒挦剝,便有後半毛也不拔。"

這首散曲,是馬緻遠正當少年得志、風雲際會之時,卻被官場排擠出去,心裡滿腹牢騷。他氣哼哼地唱道,别說我身無分文沒的可盤剝,即或有錢也不會再給你們拔半根毛了。

除此之外,"挦"字在其他元曲、雜劇中的用例,也是俯首即是。

元代睢景臣《六國朝·收心》套曲:"覓見銀山無采取,尋着錢樹不揪挦。"

元代武漢臣《包待制智賺生金閣》雜劇:"亂紛紛扯絮挦綿空内排,疏剌剌風亂鼓,寒凜凜望長天一色粉妝鋪。"

元代名氏《梧桐葉》雜劇第四折:"當日正女功,手挦着繡絨,畫樓中忽聞聽遠院琴三弄,挦恨匆匆,淚雙垂,把不住鄉心動。"

明朝賈仲名《對玉梳》雜劇第一摺:"敢将你扯拽衣袂,撾揉皮肉,揪挦頭鬓。"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這個字在西漢就出現了)8

《元曲選》插圖

另外,明清絕大多數章回小說中,也都經常可以看到"挦"這個字。

《紅樓夢》:"再多說,我把你這胡子還挦了呢,還不跟我進來。"

《西遊記》:"踢打挦毛,摳眼睛,撚鼻子,擡鼓弄,直打做一個攢盤。"

《水浒傳》:"廣莫嚴風刮地,這雪兒下的正好。扯絮挦綿,裁幾片大如栲栳。"

《醒世姻緣傳》:"果然自己一把一把,将那頭發大绺挦将下來。"

"挦"字雖然是個方言口語詞,但有着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極強的生命力,為文人騷客争相引用,并且還衍生出許多常用的詞組,如挦撦、挦摭、挦治、挦綿扯絮、挦章摘句、挦補成章、東挦西扯、挦毛搗鬓。

唐代徐夤《病中春日即事寄主人尚書二首》:"鏡裡白須挦又長,枝頭黃鳥靜還呼。"

宋代鄧肅《南歌子》:"驿畔争挦草,車前自喂牛。"

明代郭登《筆》:"绾蚓塗鴉不自嫌,卻将毫末強揪挦。"

清代孫枝蔚《施匪莪司城惠示集句全稿》:"衣冠優孟誰能識,挦剝常為義山惜。"

康有為《大同書》:"以大不逮之财而日行勉強支持之事,東挦西扯,憂苦莫當。"

說一說"挦臉"

這個"挦臉",不是撕扯臉皮的意思,而是一種非常隆重而古老的婚俗禮儀。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這個字在西漢就出現了)9

新人挦臉

挦臉,有的地方也叫"開臉" "絞臉",是姑娘成人結婚前的一道重要儀式。

大凡女兒家,臉上,尤其是兩鬓和上唇處,都有一層汗毛,逆着陽光一照,軟軟的、黃黃的、細細的,像一層絨。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這個字在西漢就出現了)10

挦臉

女子出閣之前,要把臉上這些絨毛挦掉,表示與過去告别,即将嫁做人婦,結婚生子,開創新生活。

挦臉的工具很簡單,一根長長的絲線就可以了。但是,挦臉的人卻不簡單,不但要有手藝,而且必須是"吉祥人"才行。

什麼是吉祥人呢?

父母雙全,子女雙全,家中日子過得順順利利、幸福美滿的至親長輩,才能去給新人挦臉。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這個字在西漢就出現了)11

挦臉

女人挦臉的工序看似簡單,實則不凡。你想啊,細細的一根線交叉着在臉上絞來絞去,皮毛分離,能不疼嗎!

所以說,挦扯的時候痛不痛,全看挦臉師傅的手藝了。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這個字在西漢就出現了)12

挦臉

手藝好的挦臉師傅,動作又快又穩,讓姑娘感到線在臉上彈來彈去,好似一陣陣涼風刮過。差些的師傅就不一樣了,一下手就會讓姑娘龇牙咧嘴不住地吸冷氣。

不管手藝好手藝差,都是用一根細麻線,兩頭接住了,套在挦臉師傅的兩手拇指和食指上,中間用嘴咬着,這線搭在姑娘的臉上,線一松一緊的,就把汗毛一根根挦掉了。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這個字在西漢就出現了)13

挦臉

一邊挦扯,一邊歌唱:"左彈一線生貴子,右彈一線養嬌男,一邊三線彈得穩,新娘胎胎産麒麟。眉毛扯得彎月樣,天仙下凡美嬌娘,嫁得狀元探花郎。今日恭喜你,恭喜你做新嫁娘,做呀做新嫁娘!"

剜字在古代怎麼讀(這個字在西漢就出現了)14

挦臉

聽着這樣的喜歌,想着美好的未來,即便是臉蛋子被挦得生疼,哪個姑娘會在乎呢!何況挦掉絨毛的姑娘,像是剝掉了殼的熟雞蛋一樣,白淨細膩,完完全全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張文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