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詠懷古迹分析王昭君

詠懷古迹分析王昭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3 15:00:34

詠懷古迹分析王昭君? 杜甫經曆過安史之亂,對唐玄宗後期的官員腐敗深惡痛絕,對人民飽受戰火劫難,深表同情詩人一生仕途不順,颠沛流離,雖常懷報國之心,卻不為朝庭重用,故常以詩抒發胸臆公元765年,他離開城都順江而下,第二年到達夔州,在友人幫助下得以暫時安身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息了兩三年,但唐朝政局日漸衰敗詩人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感懷身世,寫了不少留傳千古的詩篇其中《詠懷古迹》之三對王昭君出塞和親所做的貢獻充分肯定,對其懷念故國死于異國他鄉的結局賦予極大同情詩雲:,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詠懷古迹分析王昭君?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詠懷古迹分析王昭君(試釋杜甫詠懷古迹之三)1

詠懷古迹分析王昭君

杜甫經曆過安史之亂,對唐玄宗後期的官員腐敗深惡痛絕,對人民飽受戰火劫難,深表同情。詩人一生仕途不順,颠沛流離,雖常懷報國之心,卻不為朝庭重用,故常以詩抒發胸臆。公元765年,他離開城都順江而下,第二年到達夔州,在友人幫助下得以暫時安身。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息了兩三年,但唐朝政局日漸衰敗。詩人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感懷身世,寫了不少留傳千古的詩篇。其中《詠懷古迹》之三對王昭君出塞和親所做的貢獻充分肯定,對其懷念故國死于異國他鄉的結局賦予極大同情。詩雲: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首聯出句寫昭君出生之地,站在高處一眼望去,無數山峰、峽谷似乎湧動着向荊門奔去,引出下句“生長明妃尚有村”(明妃即王昭君。晉朝之後,文人墨客傳頌王昭君,因忌諱司馬昭的“昭”字,落入文字獄,故改“昭”為“明”,稱昭妃為明妃)。王昭君就出生在這群山萬壑之中,現在還保留着她的村子呢。詩人把王昭君出生之地寫得如此雄偉壯麗,明顯把她作為一個非凡女子看待。曆代文人墨客吟詠王昭君的詩詞不下六七百首,大多數都是寫她絕世姿色以及不能回歸故國的哀怨,少有像杜甫把她作為一個傑出人物來贊頌。

颔聯高度概括王昭君和親的功績。“一去紫台連朔漠”(紫台指皇帝居住的地方,這裡指漢元帝為昭君開歡送會搭建的平台,也代指漢宮。朔漠指北方沙漠之地),“一去”是王昭君踏上建功立業之路的開始,“連”字函括王昭君這“一去”所做的事業。從此漢、匈兩國通道被打開,兩國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貿易飛速發展。匈奴的牛、馬、羊及防寒皮毛不斷地湧入漢朝,補充中原大地的短缺;漢朝的糧食、鐵器、瓷器、紡織品及其他生活用品也源源不斷地供應匈奴國,改變了匈奴人的生活習慣。互賣互買,各取所需。最主要的還是兩國五十年無戰事,人民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她不是衛青和霍去病,鐵馬金戈,血戰沙場,建功立名;而是用親、善、美的語言去感化匈奴人,收服匈奴人之心。在她的教化下,漢、匈兩國才有半個世紀的安甯。“獨留青冢向黃昏”,“獨留”是昭君生命的終結,孤寂留落在異國他鄉。為什麼是“向黃昏”而不是向朝輝,因為“黃昏”是憂傷之詞,昭君懷念故國和親人,不能歸漢,死有遺恨。天地漠漠,誰知我心?詩人對王昭君的同情,實際也是他自己一生飄泊他鄉,居無定所的感歎。但王昭君功垂千古,後人還沿着他開辟的通道繼續走下去。民間傳說,一到秋天,草原的草木都枯萎,唯獨昭君墓之草常青,雖是訛傳,卻反映後人對王昭君的愛戴和敬仰。

頸聯“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是作者概述王昭君和親經過及長懷故國之情至死不渝。

王昭君出生在群山萬壑之中,鐘靈郁秀,天生麗質,自幼聰明伶俐,飽讀詩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名滿南郡(昭君村屬南郡管轄)。公元前36年,漢元帝下诏選秀,昭君為南郡首選(時年16歲)。入宮後,因不賄賂畫師,真容未現,不入皇帝之眼,被打入冷宮。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韓邪單于朝觐元帝,自請為婿。元帝因無适宜公主和宗親女子,故下诏後宮宮女,有願和親者視為公主;但無一人響應,皆知漠北生活環境惡劣,難以适應。昭君毅然請旨和親(時年19歲)。元帝應允,令呼韓邪單于擇日在長安成婚再歸國。呼韓邪單于欣喜,與昭君上朝謝恩。元帝一見昭君真容,驚為天人,不知後宮竟有如此靓麗佳人,心有不舍。無奈金口已開,怕失信匈奴,隻得忍痛割愛。元帝賞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無數金銀珠寶陪嫁。元帝親自率文武百官護送昭君上路,出長安城十裡,風光無比,足見元帝對昭君的厚愛和期望。

王昭君與夫婿辭别護送官侶,踏上茫茫的漠北旅程,第二年夏天才到達匈奴王駐地。昭君的到來,受到匈奴人民的熱烈歡迎,開始在匈奴人民的擁戴下生活。公元前31年為呼韓邪單于産下一子。次年,呼韓邪單于病死,昭君認為使命已完,申請歸國;但被成帝拒絕(昭君出塞尚未到達匈奴國,元帝即駕崩,長子劉骜繼位,是為成帝)。昭君無奈,遵照匈奴習俗,再嫁呼韓邪單于前妻長子,再生兩女;但和後夫也隻生活九年,公元前20年第二任丈夫複株累若鞮單于亦病死。此後寡居(民間傳言又嫁呼韓邪單于孫子不實。複株累若鞮單于死,由其弟且麋胥繼位,是為搜皆若單于,亦為呼韓邪單于之子)。昭君因思念故國及親人,憂郁成疾,死于公元前19年,比二任丈夫死遲一年,享年33歲(見《資治通鑒》)。昭君為漢、匈兩國人民的和平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卻不為繼位的成帝看重,死後亦不旌表。一如詩人雖有報國之心,也不為唐代宗所用,一生窮途潦倒,最後也死于旅途之中。詩人用“環佩空歸月夜魂”(環佩為匈奴婦女佩戴的裝飾物,以銅或銀制成,走路時會碰撞發出響聲),述說昭君魂牽故國,思念親人。在夜月之下,當聽到環佩碰撞的聲音,那一定是昭君的靈魂在回歸故國的路上。

尾聯“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論”,古同“掄”,讀平聲,旋轉之意。彈琵琶時右手五指不停地旋轉,彈、挑、掃、撇,劃,奏出樂曲。律詩韻腳必須是平聲字,若作平論的“論”則是仄聲。或者傳印錯誤),昭君所作的琵琶曲千載流傳,雖是胡人的聲調,卻是傾訴她滿腔的悲憤和怨恨。因為和親變成永世不得與親人見面,默作和平天使,卻得不到朝庭的理解和寬慰,十幾年來未見過朝庭派使節慰問,等于被抛棄;兩任丈夫已死,兒女尚幼,無人可傾訴,所以隻能将心中的悲憤寄托于琵琶曲中。這是人之常情,無可非議。

該詩的藝術性,在用顯淺、通俗的文字表達深刻的内容,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首聯出句落筆千鈞,用詞生猛,氣貫山河,用一“赴”字把靜态的山寫活,形象生動,用意深刻,意在突出王昭君是非凡之人。

颔聯上句的“一去”,含有快速之意。由于有這“一去”,才使漢、匈兩國“連”得起來。這個“連”字既顯淺,又通俗,卻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内容。王昭君的貢獻盡在這個“連”字裡頭。律詩是簡潔精煉語言的組合,用字用詞既要顯淺又要精确,才能表達深刻的思想内容。若寫成“一别紫台去朔漠”也通,也合平仄聲調,但啥意思都沒有了。别看這“連”字很通俗,若用其他字就表達不出深刻的用意。有詩“旁人莫訝腰肢瘦,猶勝嫖姚千萬兵”,這是直言贊譽,但“勝”在哪裡?讀者無法想象。但“連”字把漢朝和匈奴國連起來,讀者自然會想象到兩國會做很多事情,也會想到,昭君一定是用道理、大義感化匈奴人,收服匈奴人。這就是用詞的藝術技巧。下聯“獨留青冢向黃昏”,“獨”是孤寂,“獨留”是生命的終結留下的怨恨;但事業並未停止。作者用“青冢”的“青”字,便是比喻事業萬古長青,名垂千古。這是獨特的構思。

頸聯“畫圖省識春風面”,元帝被畫師所誤的隻是昭君的真容,至于昭君的真實才華他根本不知道。作者用“省識”二字,便是對皇帝選才的不滿,隻注重外表,不注重内在。有如唐玄宗,隻信花言巧語,将朝政委托于奸臣,引發安史之亂。漢元帝若不信圖象,就不會錯失王昭君(誠然,幾千秀女也不能一一看得過來)。碰巧,他這一失,卻有一得,上天賜給漢朝一個和平天使,保家衛國。換作其他宮女,即使有昭君之容貌,也不一定有昭君之善良;有昭君之巧言,也不一定有昭君之大義。昭君的出現,是天助漢朝。

“環佩空歸月夜魂”,昭君思念故國之情不斷,至死不變。生不能回歸故國,死後靈魂也要回歸。作者用環佩碰撞之聲幻想是昭君的靈魂。靈魂看不見,但環佩的聲音聽得到。用這種幻覺的構思寫昭君魂牽故國之情,感人至深。如果說“一去紫台連朔漠”是藝術的高度概括,那麼“環佩空歸月夜魂”便是藝術的精心雕琢。

尾聯用千載琵琵聲作全詩的總結,也是一種獨持的藝術構思。昭君一生是輝煌的,不辱朝庭使命,為漢、匈兩國人民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最終不能回歸故國,便有怨恨。這是人性使然。她所作的琵琶曲就是怨恨之聲,被後人彈奏出來。“分明”二字是作者對分析的肯定。但怨恨之聲掩蓋不了她的輝煌,後人對她敬仰有加,千百年來彈奏她的琵琶曲便是證明。

作者用簡潔通俗的文字概括昭君一生的輝煌,用浪漫主義手法,深沉的筆調描寫王昭君懷念故鄉的悲憤,寄托自己的哀思。清朝詩人沈德潛曾贊杜甫詠王昭君詩為絕唱,並非過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