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自然災害防範與處置的主要内容

自然災害防範與處置的主要内容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08:11:12

自然災害防範與處置的主要内容?記者從四川省“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災省市(州)縣前線聯合指揮部獲悉,截至9月11日17時,泸定地震已經造成93人遇難,25人失聯,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自然災害防範與處置的主要内容?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自然災害防範與處置的主要内容(上半年自然災害導緻直接經濟損失達888.1億元)1

自然災害防範與處置的主要内容

記者從四川省“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災省市(州)縣前線聯合指揮部獲悉,截至9月11日17時,泸定地震已經造成93人遇難,25人失聯。

災情使巨災保險再次受到關注。四川銀保監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四川省内城鄉居民住宅地震保險在甘孜州共計承保72321戶,保險金額16.31億元。其中,泸定縣承保4111戶,保險金額1.08億元;康定市承保4365戶,保險金額1.28億元;雅安市石棉縣承保2607戶,保險金額6624萬元。

瑞士再保險中國區财産險核保負責人張楚瑩表示,作為市場經濟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商業保險公司積極參與巨災風險管理,能夠豐富災害損失補償渠道、健全災害救助體系、提高巨災保障水平、增強風險管理能力,有效平滑災害引起的政府财政波動,降低災害損失。

多省巨災保險快速發展

近年來,我國巨災保險試點取得明顯成效,深圳、雲南、甯波等18個區域性巨災保險項目相繼落地。

在河南,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巨災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該省巨災保險試點工作在鄭州、安陽、新鄉、鶴壁、周口、信陽6個省轄市開展,由人保财險等7家公司組成的共保體共同承保。

在山東,煙台将巨災保險責任範圍拓展至核電站核輻射風險,由暴風、暴雨、洪澇、幹旱、低溫冷凍、雪災等17種自然災害引發核電事故造成的居民轉移安置費用也被納入保障範圍,有效分散自然災害導緻的巨額損失。據統計,巨災保險共為煙台市650萬常住人口及外來人員提供超6億元的保險保障。

四川已基本形成“一項核心基金、兩級系統保障、三級部門協調、四項配套制度、五項基本原則”的運行體系,風險由“直接保險—再保險—地震保險基金 政府緊急預案”逐層分擔,并首次将商業保險納入整體金融解決方案。據了解,經過多年持續探索、實踐和推廣,該省21個市(州)中已有19個開展住宅地震巨災保險業務,累計承保城鄉居民989萬戶,提供風險保障2485億元,賠付占全國賠款支出的86.43%。

此外,我國保險業的巨災風險服務能力也顯著提升。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保險業投入防災減災資金6121萬元,投入防災減災人力5.7萬人次,發送預警信息9608萬人次。同時,保險業協助救援受災人員13萬人次,協助救援受災機動車14.7萬輛次,捐贈保險保額27.8億元。

頂層設計至關重要

根據應急管理部發布的數據,上半年,我國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3914.3萬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178人,緊急轉移安置128.2萬人次;倒塌房屋1.8萬間,損壞房屋28.7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3618.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888.1億元。

由于在管理風險、經濟補償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巨災保險是保險業充分發揮保障功能的重要着力點。但就現狀來看,我國巨災保險制度建設任重道遠,距離充分發揮保障功能尚有許多短闆需要補齊。一方面,我國巨災保險賠付比例同國際上的成熟保險市場相比仍有差距;另一方面,我國巨災保險以地震為主要災因,對台風、洪水、幹旱等災害的風險保障水平有待提升。

“這就需要盡快推出相關法律法規,明确制度框架、組織形式、運營模式、産品設計、分擔機制等,規定參與巨災保險各方的權利與義務,完善再保險體系等。”接受采訪的業内人士表示。

事實上,近年來,建立完善的巨災保險制度已成為政策層面着力推動的關鍵點。“十四五”規劃提出,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發展巨災保險,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銀保監會召開的全系統2021年年中工作座談會暨紀檢監察工作(電視電話)座談會指出,要推動巨災保險試點和立法,将更多的自然災害納入保障範圍。

今年5月12日與13日,銀保監會接連下發《加快發展巨災保險助力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城市建設和治理的指導意見》,明确要因地制宜開展城市巨災保險,支持保險機構在重特大自然災害、突發公共安全事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領域充分發揮保險保障作用。持續推進巨災保險工作,指導保險業運用好創新思維和系統觀念,在産品定價、技術服務等方面大膽創新,全面激發巨災保險發展潛力,加快構建包含地震、台風、洪水、強降雨、泥石流等災害在内的多災因巨災保險體系,充分發揮巨災保險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中的重要作用,讓巨災保險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衆。

在業内人士看來,頂層設計和政府推動對于巨災保險制度的實施效果至關重要。從國家整體角度對巨災保險進行統籌推進,甚至直接對地方政府進行巨災保險相關的财政補貼或者對經營此類項目的保險公司提供稅收優惠等,将會對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形成積極影響。

保險業積極參與

張楚瑩認為,在巨災險快速發展的這幾年,政府、保險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通過引入保險業參與,有效保障地方财政平穩,利用保險機制盤活财政救災資金。

例如,針對對農作物影響較大的洪澇災害,農業巨災保險就有兩種指數保險方案:一是洪水巨災指數方案。借助應急響應機制與雷達衛星觀測相結合的手段,一旦政府相關部門啟動防汛應急響應,該方案即時反映洪災發生時地面洪水淹沒的實際情況,将淹沒地區遭受的所有标的損失涵蓋在内并及時賠付,省去了現場查勘定損的時間及人力物力成本。二是雨澇指數方案。一般選取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期,結合當地物候、氣象條件及曆史發生的經濟損失等要素,設計保障春季、夏季、秋季過度降水的局地災害損失保險,對流域性洪水災害保障提供有效補充。

随着科技的發展,巨災保險保障更趨全面、服務效率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例如,針對洪澇災害後對淹沒範圍進行觀測及分析的難點,巨災保險産品可借助衛星遙感等技術第一時間了解受災情況,為洪澇災害提供更全面、更快速、更有效的保險保障。

3S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和氣象現代化能力的不斷提升,為洪澇災害的觀測提供了越來越多先進的技術手段。通過引入雷達衛星遙感等新技術,結合日益完善的氣象和水文地面監測網絡,形成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其中,雷達衛星遙感由于觀測範圍廣、不受雲覆蓋影響且可重複采集等優點,成為最主流的觀測手段之一。

在談到下一步我國巨災保險制度如何可持續實施時,富邦财險副總經理周衛東認為,至少應考慮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保險公司經營巨災風險的可持續性。巨災風險的“高裂”特性,破壞性巨大,決定了商業保險公司經營須謹慎。因此,建立合理的、科學的多層次風險分擔方式十分重要,即風險如何在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資本市場、政府之間進行分散。二是政府和公衆的認可與支持。巨災風險的“低頻”特性,決定了政府主導型和個人自願型的投保及連續性投保的意願不高,如何讓政府、公衆在未出險時也能認識到投保的意義、感受到保險的服務,是保險公司在産品設計、宣傳、服務時需要考慮的。

張楚瑩也建議,在各個層面都要加深對巨災保險的認知,普及巨災保險在分散風險、保障民生、減輕地方财政壓力等方面的重要價值。同時,提高政企合作的水平,形成商業型保險與政策型保險相互補充的格局。另外,直保公司、再保公司與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因地制宜開發出适合當地保障需求與财政水平的巨災保險産品。其中,保險業應積極提升産品開發能力,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數據開放和共享的力度,充分發揮保險社會“穩定器”的作用,有效防禦巨災風險。(來源 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記者 王笑)

編輯:蔣梁

審核:李珊

免責聲明:以上内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内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将其撤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