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兩個相愛相殺的競争對手——美的、格力,仿佛商量好了一樣同時在4月29日這一天公開了自己在2021年的考卷分數。
在這之前,白色家電圈老三海爾也公布了自己的答卷,盡管整體營收沒有超越前兩者,但增速是三者中最高的,成績十分亮眼。
美的近幾年一直擔任白電龍頭老大的位置,都是憑借美的多年擴展海内外市場積累的紅利,但目前已經面臨被趕超的危險,财報數據顯示美的2021年的增速創下了新低,其淨利潤增速大幅落後于營收增速,也落後于格力和海爾。
美的這麼多年緻力于布局海外市場,擴大規模的路上,放在産品研發和創新技術上投入的比重相對較小,這使得美的出現了後繼乏力的窘境,股價更是一路下滑。
萬能公式失靈,庫卡水土不服
這麼多年,美的一直緻力于“做大”。早在15年前,美的就開始施行國際化布局的企業戰略,直到今天,美的已經在全球擁有35個生産基地,其中18個在海外。
去年海外市場為美的集團貢獻了約一千四百億元營收,在整體營收的占比達到40.34%。可以說這麼多年來,美的依靠的是海外市場,拉開了與競争對手的營收差距。
當年美的之所以選擇海外擴展的道路,是因為國内市場家電行業嚴重同質化的同時,市場需求也在放緩。
由于2008年的家電下鄉計劃,國内市場完成了全面的家電普及,所以普通家庭對于白色家電的需求從“新增”轉變成“更新叠代”為主,家電行業的增長困境也就出現了。
美的比起其他同行來說,跑得更快因此更占優勢。經過多年在海外市場的深耕,美的享受着國際化布局的紅利。但全球的新興市場不管有多麼廣闊,飽和的那一天也終将來到。接下來的時間,美的還能依靠什麼維持增速呢?
美的集團又開始施展百試不爽的萬能公式——并購。
2015年,美的開始收購德國庫卡的股份,成為庫卡第二大股東,到了2017年美的花費292億元人民币順利持有庫卡94.55%的股份,這差不多是當時美的一年的利潤額。加上之前收購的東芝,可以說是“左擁右抱”,遺憾的是美的并沒有取得“強強聯合”的預期目标。
在美的集團控股後,庫卡業績遭遇了三年連降,作為收購方,美的也飽受牽連。
2017年初,庫卡業務首次并入美的财報,當時美的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營收為270億元,成為美的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式進入到國内市場後,在中低端領域,庫卡的價格偏高,不能吸引到中小層級客戶。而在高端市場,庫卡隻在設備更新換代很慢的汽車行業有優勢,其他領域則被另外三家工業機器人家族——發那科、ABB與安川所擠壓。
在2018年到2020年期間,美的該業務闆塊連年負增長,表現不盡如人意,公司總營收占比從11.23%下降到7%左右。
對于美的而言,并購的萬能公式失靈了,收購庫卡沒有帶來1 1>2的效果。
股價決堤,美的苦苦護盤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美的集團深受原材料漲價、房地産低迷、海運價格上漲等多重壓力,美的的業績與市場估值同步下跌。經此一役,過去一年美的集團股價跌幅高達24%。
股價表現可以說是企業經營的晴雨表。從去年開始,美的集團增收不增利的态勢就出現了,業績增速放緩之下,多元化布局也狀況頻發,美的集團2021年的資産負債表上躺着近300億元的商譽。
今年年初,美的集團的CFO蔡偉定遞交辭職報告,因其個人原因提出辭去公司首席财務官職務,從上任到辭職曆時9個月,而距離上一任CFO辭職也沒超過一年時間。對于這麼大規模的上市公司來說,高層管理者的頻繁變動,會極大地影響投資者和股民的信心。
面對股價下跌,美的集團采取回購股份并注銷的方法,一年内斥資上百億元進行股票回購,另外還有股東增持等方式大力進行“護盤”行動,但依然沒能扭轉股價下跌的頹勢。
根據美的集團給出的數據,截至2021年12月31日,美的在該年度實施的回購金額已超過136億元。盡管美的積極回購,2021年美的股價還是跌去了25%。
與此同時,機構也在大肆減持。2021年一季度,機構持有美的集團數量合計43.51億股,到了三季度減少為42.10億股,累計減少股數1.41億股。
股價下滑意味着投資者對美的信心下降,究其原因,這都來自美的集團的成長空間不足和業績增長放緩等方面。
格力緊咬不放,海爾後來居上
在家電産業步入紅海時,企業的競争從業務增長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競争,這時企業的利潤往往比成交規模更重要。
近兩年數據顯示,美的集團的毛利率已連續兩年下滑,從2019年的30.55%下降到2021年的24.5%,而2021年格力電器的毛利率為30.25%,這也是為何格力電器營收差不多是美的集團的一半,但是賺錢能力卻能與美的集團旗鼓相當的原因。
另外海爾家電的毛利率是31.2%,遠遠高于美的集團,位于三者之中的首位。與此同時,2021年美的集團的淨利潤增速還創了近10年來的新低,隻有5.49%。從利潤率方面看,美的的毛利率在25%-28%之間波動,整體看要低于格力、海爾以及行業水準。
衆所周知,去年以來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擡升了家電企業的生産成本。基于疫情影響,原本就不太高漲的消費需求,在家電産品漲價後更加低迷。事實上,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也的确低迷。
但從美的集團淨利潤增長大幅跑輸營收增速來看,公司的營收提升很可能是通過犧牲利潤的方式來提升。家電行業不同于互聯網行業,短期的成交額并無多大意義,犧牲利潤的增長方式是不明智的。
除了短期利潤承壓之外,長期而言,美的集團的增速也明顯放緩。根據同花順數據,2017至2020年,美的集團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分别為51.35%、8.23%、6.71%及2.27%,歸屬淨利潤增速分别為17.7%、17.05%、19.68%及12.44%。
海爾智家則很穩健,營收2275.6億元,歸母淨利潤130.7億元,是唯一利潤增幅超過營收增幅的企業。
需要說明的是,海爾智家隻是海爾集團旗下子公司之一,根據海爾集團公布的數據,2021年公司全球營業額已經達到3327億元,與美的集團相當。
再來看看三家企業在去年整體費用的投入情況,從圖表中可以看出美的的研發投入是三者中最低的,格力最高,海爾緊随其後。海爾家電連續兩年拿到了國産家電專利王的稱号,在智慧家庭的發明專利方面,海爾同樣是拿下了行業第一的桂冠。
美的和海爾的比賽,猶如龜兔賽跑的經典寓言故事。美的就是埋頭加速跑的兔子,海爾則是慢吞吞前進的烏龜。但跟真正賽跑不一樣的是,這條跑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勝利終點線,而是一條不斷循環的跑道。有人偏離跑道,有人徘徊,也有聰明人螺旋式上升。
海爾在國内一二線城市累計建成1317家場景門店,把握智慧家電與智能家裝相互融入的趨勢,創造新增量。這也許就是海爾成長增速趕超美的,格力的原因所在。
海爾緻力于布局智能前端用戶入口,帶動成套家電産品銷售。2021年,海爾高端成套銷量同比增長62%,占比升至37%;智能家居成套銷量同比增長15%,占比升至17%。
時至今日,數字化以及支撐數字化技術落地的智能家居互聯網,已然成為決定家電行業最終“戰局勝負”的關鍵。回頭來看,海爾在企業發展的路上一直都深耕技術研發與創新,在長期競争力的打造上非常具有耐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比美的緻力于“做大”,偏向“做強”的海爾家電業務成長路徑相比似乎更為明智。
結語
家電行業,尤其是白色家電,已經踏上智能硬件發展的方向,傳統家電市場曾經的輝煌早已不再。智能硬件未來更多的是在智能化技術應用的内容上,因此在研發上的持續投入是家電企業保持自身競争優勢的“護城河”,也是家電市場低潮期的“保暖服”。
單純地追求産品和市場的國際化銷售,短期内能收獲漂亮的數據,但不是長久之計。任何企業如果不注重創新,就會缺乏核心競争力,是很難成長的。作為傳統家電行業的老品牌,美的在智能家居領域更像是“防禦者”,而不是進攻者。
從美的給自己在2022年定的目标之一“放緩投資,恢複盈利”不難看出,美的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和困境是看得十分清晰的。希望美的能走出增長困境,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革新,重現昔日巅峰狀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