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很多成語典故廣為流傳。我們常聽到古人,用“伯仲”一詞形容實力相當,不相上下。宋代詩人陸遊的《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意思是: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還有誰能像諸葛亮一樣寫出如此千古雄文。那麼,“伯仲”連同“叔季”起源何處,還有什麼釋義呢?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尊卑有序。
“伯”的本義是“沒有兄長的男子”,就是老大的意思,在古代與“孟”字通用,現在一般稱呼比父親年長一些的男子。“伯,把也,把持家政。”在古代按宗法社會裡,一般常以長子繼承父位當家,就一國而言,當國者則把持國政。如春秋五霸,即“伯”“霸”通用,指把盟國奉為霸主,也就是盟主的意思。唐代後漢語“伯”成了官長、貴族的稱呼。
“仲”的本意在《釋名》中解釋:“仲,中也,言位在中也。”這個叫法至今還留在雲南白語裡,“仲子”指二兒子,“仲女”指二女兒。司馬懿,字仲達,排行第二。其長兄:司馬朗,字伯達;三弟:司馬孚,字叔達;四弟:司馬馗,字季達。
劉邦
以此類推,“叔”指年少,現常用于稱呼父親弟弟,“季”指年幼最小的,不一定排行第四。漢高祖劉邦排行老三,因為他最小,所以又以劉季為字,他當了皇帝以後,曾經得意洋洋地對父親說:“今某業之所就,孰與仲多。”意思是我老幺比老二強。
《論語·微子》:“周有八士:伯達、伯叔、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䯄。”三國時期,孫堅給四個兒子取名就是按這排的:長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權,字仲謀;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另外,《春秋命曆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号曰五龍。”
除了表示兄弟排名,“伯仲叔季”還表示事物的順序,比如唐朝詩人李邕 的《隴關遊奕使任令則碑》:“《禮》《樂》《詩》《書》,伯仲叔季。”還泛指四季“春夏秋冬”: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在古代,女子出嫁前是沒有名字的,周禮中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規定。未婚姑娘為了加以區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區分排行。如古書所記仲子、叔姬,意思是子家的二女兒,姬家的三姑娘。所以,哭倒長城的孟姜女并不是姓孟,而是指姜家的大女兒!
看看諸位姓名裡是否有“伯(孟)仲叔季”,将來給孩子取名别弄錯了,如有異議,歡迎留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