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擁有被讨厭的勇氣?最近刷到不少東方甄選以及俞敏洪先生的優秀視頻,感受到了新東方人員在挫折中砥砺前行的堅毅與勇氣不少視頻讓我感受到了哪怕生活極其艱辛也要努力奮進的力量,也讓我哽咽可能是羨慕度過困難柳暗花明的他們,也可能是敬畏雖掙紮求存但依然勇敢的人們,又或許想到對照之下宛如風雨中的飄搖浮萍卻不具豁達堅毅精神的自己,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我們要擁有被讨厭的勇氣?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最近刷到不少東方甄選以及俞敏洪先生的優秀視頻,感受到了新東方人員在挫折中砥砺前行的堅毅與勇氣。不少視頻讓我感受到了哪怕生活極其艱辛也要努力奮進的力量,也讓我哽咽。可能是羨慕度過困難柳暗花明的他們,也可能是敬畏雖掙紮求存但依然勇敢的人們,又或許想到對照之下宛如風雨中的飄搖浮萍卻不具豁達堅毅精神的自己。
我自己的人生,我該怎麼辦呢?
《被讨厭的勇氣》讓我隐約感受到了新的希望,隻是很多時候書讀了隻是讀了,不帶給自己任何變化。不能學以緻用等于白讀。所以我究竟讀到了什麼呢?
關于目的論 ,其實一切是自己的選擇
第一個讓人振聾發聩的觀點是目的論。這是三大心理學巨匠之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觀點。“任何經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曆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曆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曆,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曆的意義。”
目的論說一個有社交焦慮的人,是為了不去社交才讓自己變得不安或恐懼。這樣便有了理由躲避社交壓力,逃避因人際關系經營不善帶來的痛苦。人的很多情緒反映,比如憤怒,其實也是因為自己想通過表達這樣的情緒而達到某種目的。目的論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也許這一切不幸其實都是自己的選擇。生活方式是自己的選擇,不幸是自己的選擇,甚至這般奇怪的性格也是自己的選擇。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一個自卑讨厭自己的人,其實是害怕被否定,擔心被輕視或拒絕,不想承擔受傷的痛苦,所以極力避免與人發生關聯。因身高不高而自卑,也是在于他人的比較中才産生了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種“主觀性的解釋”,不是“客觀性的事實”。“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自卑有時會發展出優越情節,這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一種簡單的補償——虛假的優越感。所以有時察覺自己身上表現出自卑與自負兩種看似矛盾的感覺,其實根源都是自卑。
那麼要如何處理這樣的人際關系中産生的失敗感呢?那就需要劃分課題。
追求優越性并不是通過與他人的競争來完成的。“隻能看到眼前的勝負就會走錯道路,我們隻有摘掉競争或勝負之争的眼睛才能夠改變自己。”不要将别人當成敵人,而要看成夥伴。之所以将别人看成敵人,是因為在逃避“人生的課題”。在人生課題裡面,很關鍵的就是課題分離。比如别人如何評價自己是别人的課題,而不是自己的。要将所有人視為同等,包括父母孩子領導朋友等等。“不去幹涉别人的課題也不讓别人幹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人生有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在人生課題裡面,有個很重要的就是要摒棄認可欲求。“自由就是被人讨厭”,敢于被人讨厭是在追求從人際關系中解放出來的自由,這是我們行使自由以及活動自由的證據,也是人按照自我方針生活的表現。
需要注意的是課題分離,并不是為了疏遠他人,而是為了解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系之線。
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标-“共同體感覺”
最小的共同體就是“我和你”,人很容易陷入工作團體、家庭或者愛情經營不善帶來的痛苦中,這就需要在更大的共同體中尋找感覺和意義。共同體可以無限大,大到國家、社會、世界等等。
如何尋找共同體感覺呢?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這裡需要注意這不是為了尋求他人的認可。有個關鍵點需要做: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自我接納指的是誠實接受自己的缺點或做不到的事情,然後想着可以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去關注無法改變的,而是關注可以改變的。
他者信賴是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如果遭到背叛,那要明白這不是自己的問題,不良的關系可以選擇剪斷,自己擁有自由的選擇的權利。
他者貢獻,是要關心幫助他人,但不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重要的是我對他人有用的主觀感受。
人生就是當下,是無數次“此時此刻”的瞬間
認真做好當下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比有人生終極目标,但是一直認為準備的時機未到要好。一輩子不是為了某個虛無缥缈的目标而活的,人不應該一輩子在路上,不應為人生的終點站時要達到登上某個山頂而忽略一路走來的片段。未來不可期,過去已逝,讓此時此刻充實,過好當下。對人生來說,隻有當下才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人生可以很簡單的,鼓起勇氣,去追求自由,立足眼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