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狼的精神是誰提出來的

狼的精神是誰提出來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19 02:40:48

人類擅長使用隐喻,也尤其偏愛将動物作為隐喻的載體。在衆多的動物中,狼無疑是最常被拿來作為隐喻的動物之一。古今中外的各類經典文學作品中,流傳着大量經典的“狼”形象,傑克·倫敦的狼召喚着野性,蒲松齡的狼透着狡猾,姜戎筆下的狼群兇猛而團結。即使在新近湧現的大衆文化中,狼的影子依舊頻繁出沒:大街小巷的桌遊吧裡,心機重重的“狼人”在一個個月黑風高的晚上手刃“村民”,又在白天堂而皇之地坐到審判桌上混淆視聽、栽贓無辜。

狼的精神是誰提出來的(狼為何被企業當成一種圖騰)1

童話《小紅帽》中的狼。

作為一種受到諸多企業歡迎的文化,“狼性文化”近年來成為輿論中的熱詞。在事業奮鬥上強調“敢打敢拼”、在内部管理上強調“服從集體”,“狼性文化”一方面為企業發展提供着重要的推動力,另一方面,也因常常構成對員工的身心壓迫而備受争議。在“狼”因成為某種商業圖騰而走紅的過程中,我們對“狼”的理解似乎也開始聚焦在其“兇狠”而“團結”的一面上。

任何一種隐喻的使用,都必然會遮蔽其隐喻對象自身的豐富性。透過哲學家的觀察,我們會發現與商界的“狼性文化”幾乎完全對立的另一種“狼性”:狼身上有着一種“不懂算計”的美德,在狼的映照下,人類的道德會得到一次冷峻的審視。不過,“狼性”這面鏡子真正映照出的人性或許還是人類的傲慢:我們慣于以世界的中心自居,粗暴地給另一個物種冠以“屬性”,并加之作為描述人類世界的隐喻,輔助我們理解自己的世界,但卻可能從未真正地走進它們的世界。

狼的精神是誰提出來的(狼為何被企業當成一種圖騰)2

本文出自11月14日《新京報書評周刊》“動物的修辭”專題B04版。

撰文 | 劉亞光

狼性文化:既兇狠又團結?

比起其他常常被拿來作為隐喻的動物夥伴,狼在近年來突然獲得了一份“殊榮”——它的名字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隐喻,還成為了一種“文化”的象征。在企業界,“狼性文化”收獲了頗多追随者。許多企業研究者認為,華為等大企業正是提倡“狼性文化”,的代表。在網上搜索“狼性”一詞可以看到坊間傳聞的華為總裁任正非的一條語錄便是:“企業發展就是要成為一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銳的嗅覺;二是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三是群體奮鬥的意識”。而翻開一本出版于2007年的名為《狼性管理在華為》的書,可以看到書中将華為的“狼性文化”拆分成了幾個不同的方面進行講解,比如,狼性文化強調,“每一位員工都要像狼群關愛狼崽一樣培育新員工”,又如“在草原上,哪裡有羊群,哪裡就有狼,所以,在商業領域需要有狼一樣敏銳的嗅覺,及時捕捉新出現的市場需求”。

狼的精神是誰提出來的(狼為何被企業當成一種圖騰)3

被狼圍攻的獵物。

如果稍加思索不難發現,這本書裡通過案例說明的這些所謂“狼性文化”,其實也就是一些商業領域的常識,競争才能出人才、要緊跟市場需求,這些原則,恐怕任何一家企業都會奉為金科玉律。可是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商界原則,卻偏偏被拿來和“狼”扯上了關系,足見狼在人們心目中特點之鮮明。

狼的精神是誰提出來的(狼為何被企業當成一種圖騰)4

《狼圖騰》,作者:姜戎,版本:長江新世紀|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4月。

2004年,一本《狼圖騰》的出世也曾經引發過一陣“狼文化”的熱潮。書中的主人公陳陣同樣也是被狼群的團結與野性所震撼,并就此懷揣上對草原的深深眷戀。狼的勇敢、兇狠與團結,被總結為“狼性文化”的精髓,狼的這部分特征,也在無形中被這個詞的提出所強化。無怪乎在波谲雲詭的商界,“狼性文化”一出,企業紛紛群起響應。

然而,任正非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外界将華為的文化粗暴理解為“狼文化是一種對華為文化的曲解。這與“狼性文化”招緻的許多非議很難說沒有關系。近年來,企業打着“狼性文化”的旗号行各種匪夷所思之事的新聞屢見報端。2017年,南昌的一家公司就曾讓多名員工兩兩一組,對面跪着,互扇耳光。現場就赫然挂着“狼性團隊”四個大字。此視頻一出,不少評論戲稱所謂狼性文化,不過是集體為上、絲毫不重視個人尊嚴的“耳光文化”。

人類确實是善用隐喻的動物,但隐喻也容易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就是發生在“狼性文化”身上的事。仔細想來,狼所代表的“勇敢、兇狠、團結”這些品質表面看起來和諧,然而在将其作為隐喻引入具體人類事務中時,有時卻會産生内部的巨大張力。南昌公司的例子說明,這種狼的隐喻内部的張力,恰恰又經常為企業文化的構建所用:在需要絕對服從時強調狼的“團結”和“忠誠”,乃至于可以犧牲員工的個人尊嚴,而在需要員工“996”加班出點子時,又希望員工有着“狼一般的狠勁兒”。社會對“狼性文化”一詞的批評,可能也多來自于企業的這種隐喻使用上的分裂。

另一種“狼性”:不會欺騙,不懂算計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隐喻》一書中,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對人類的隐喻系統作了這樣一段評述:“隐喻的系統性使我們能通過彼概念來理解此概念的一個方面(比如以‘戰争’來理解‘争論’),但這一系統性也必然會隐藏此概念的其他方面。比如在讓我們聚焦于‘争論’的戰鬥性時,會讓我們經常看不見其中‘合作’的那一面”。作為商界圖騰的“狼性文化”現如今似乎已成為關于狼的主流隐喻,我們不禁好奇,它隐藏了什麼?答案很可能是:與商界的“狼性”截然相反的另一種狼性,隻不過,看到這種狼性不能通過商人的眼睛,而得通過哲學家的。

狼的精神是誰提出來的(狼為何被企業當成一種圖騰)5

《哲學家與狼》,作者:馬克·羅蘭茲,譯者:路雅,版本:新民說·廣西師大出版社,2018年2月。

在《哲學家與狼》中,邁阿密大學哲學教授馬克·羅蘭茲記錄了他馴養一匹名叫布朗尼的狼的經曆。布朗尼總愛找一隻比它健壯許多的鬥牛犬打鬥,結果經常是被鬥牛犬咬住脖子,動彈不得。每到這時,布朗尼從未發出表達失落或是求救的哀嚎,而是發出一種“隐忍的低聲嗥叫”,羅蘭茲稱他聽到了一種“覺知到痛苦本質之後仍不放棄的堅毅”。在他看來,布朗尼的兩個行為都彰顯了迥異于人的一個特質:不精于“算計”。

這乍一聽隻是一家之言,但羅蘭茲為他的哲學判斷找到了一些科學上的依據。比如,相比起擁有最長被人類馴養曆史的狗,狼雖有群居的一面,但也存有獨來獨往的秉性。同時,有關“欺騙”的行為中很關鍵的一種是交媾行為,一種解釋認為,狼的交媾頻率非常低。在交媾的目的中,猿類往往将尋求快感排在生殖目的之前,而狼則相反,正是猿類的這種交媾思維,孕育了大量“欺騙”和“反欺騙”的技巧——而這些技巧也就恰恰是狼不具備的。

狼的精神是誰提出來的(狼為何被企業當成一種圖騰)6

電影《與狼共舞》(1990)劇照。

這并非是在褒揚狼而貶低人,畢竟,人類的“算計”同時也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至今的根基。但是,羅蘭茲揭示的這重狼性卻能成為一面反過來映照人性的鏡子,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另一種可能。布朗尼的行為讓作為哲學家的羅蘭茲開始反思許多哲學上的基本預設,比如關于社會契約論的解釋力的争論,并沒有其隐藏的那個關于人類本性的預設值得我們注意——即人類對“權利”的迷戀往往來自于首先意識到“權利”能帶給自己的利益。簽訂契約的理由首先是因為感知到他人許諾給自己的利益,而并非因為對弱者的同情、對他人的關心等德性。然而布朗尼這樣的狼不同,它在偷吃羅蘭茲的大餐後絲毫掩飾不住愧疚。

如果說作為商業圖騰的狼性充滿着資本逐利的算計,那麼作為哲思之源的狼性則剛好與之相反,也讓羅蘭茲不禁設想:在這個由契約規制的社會中,有沒有“算計”之外的一種,由這種狼性驅動的訂立契約的基本理由呢?

“狼性”之鏡:映照出人類的傲慢

在《哲學家與狼》的末尾,羅蘭茲和許多馴養寵物的人一樣不得不面臨和布朗尼的離别。他觀察到布朗尼經常在某刻的虛弱之後,依然能夠在一些特定的時刻表現出異常興奮的狀态——仿佛“死亡”并不“在場”,不是一件需要持久擔心的事情。這使得羅蘭茲開始思考“絕症”之于人類和狼的不同意義。他寫道:“人類是一種能‘看穿’瞬間的動物,但狼是一種能‘看到’瞬間的動物。”狼似乎是一種“時間性”很弱的動物,對它們來說,每一個“當下”才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狼的精神是誰提出來的(狼為何被企業當成一種圖騰)7

《叢林之書》中的狼。

羅蘭茲的這種體驗其實出現在許多博物學家的研究曆程中。比如,美國博物學家利·卡爾韋就曾深入密林調查貓頭鷹的生存狀況時,思考一個難題:“當獵物轉變為捕獵者時,人們是否應該對更弱小的獵物産生憐憫之心?”這個問題的難處在于,卡爾韋是帶着人類的倫理思考進入貓頭鷹的世界的,但它們的世界亦可能有着物競天擇的固有法則。他可能沒法回答這個問題,但這至少讓他意識到這個世界上的倫理可能不隻有人類世界中的這一種。

從某種意義上,羅蘭茲陪伴布朗尼的最後時光也根本動搖了他此前對“狼性”的判斷:畢竟,狼是否是一種不精于算計的動物,也隻是完全基于人類的視角做出的判斷。人與人之間尚難以将心比心,我們卻如此習慣于簡單地給予人迥異的另一個物種一個“屬性”,并将其作為廣泛使用的隐喻。關于什麼是“狼性”,企業家和哲學家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斷,但它們可能都來自于人類的這種傲慢,這可能才是“狼性”這面鏡子映射出的深層人性。“兇狠、勇敢而團結”,“不精于欺騙與算計”,究竟哪一種才是對狼性準确的诠釋?也許,對于有關動物的隐喻來說,真正準确的诠釋恰恰在于對诠釋保持更多的沉默。

作者 | 劉亞光

編輯 | 李永博;宮子;王青

校對 | 翟永軍;王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